第166章 三慎:夫子的敬畏之心(2 / 6)
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的感恩精神一致。当代中国的 “文化寻根” 运动中,年轻人穿汉服行成人礼、家族修撰族谱、地方恢复传统庙会,这些实践虽简化了古代斋戒的繁琐流程,却保留了 “敬慎” 的核心 —— 通过仪式暂停日常的浮躁,回归对生命与传统的思考,正如孔子在斋戒室中 “澄心净虑”,现代人也需要这样的精神驿站。
二、战:兵事中的审慎之道
“战” 在孔子眼中是 “危事也”(《论语?子罕》),《说文解字》“战,斗也”,指武装冲突,《司马法》“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虽承认战争有正义性,但需极度审慎。孔子的 “慎战” 不是 “非战”,而是 “不轻易言战”——《论语?卫灵公》记载卫灵公问陈(阵法),孔子答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次日便离开卫国,这种回避不是不懂军事,而是反对卫灵公 “好战” 的倾向,正如《孙子兵法》“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的审慎关乎国家存亡。
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仍残留 “军礼” 的温情。《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宋襄公与楚交战,坚持 “不重伤(不伤害受伤者),不禽二毛(不擒获老人),不鼓不成列(不攻击未列阵的敌人)”,这种 “蠢猪式的仁义” 虽被毛泽东批评,却体现当时对战争的约束;《周礼?夏官?司马》“以军礼同邦国”,规定战争需 “告于天子”“卜于太庙”,获得正当性授权。孔子推崇的 “义战” 需符合三重标准:“禁暴”(制止暴行)、“保民”(保护百姓)、“救亡”(挽救危亡),齐鲁夹谷之会中,他以周礼挫败齐国 “以兵劫鲁侯” 的图谋,“归而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史记?孔子世家》),正是 “禁暴保民” 的实践。
“慎战” 的核心是 “保民”,而非争夺土地与财富。《论语?子路》记载子贡问 “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孔子答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肯定管仲阻止游牧民族入侵、保全中原百姓的功绩。他认为 “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论语?子路》),战争的前提是 “教民”—— 让百姓明白为何而战,《礼记?檀弓》“师出不逾时”(战争不超过一个季节),避免长期战乱伤及民生,这种 “民本” 思想比 “善战” 更显政治智慧。
“慎战” 的现代诠释是 “集体安全” 与 “人道主义” 的结合。1945 年《联合国宪章》确立 “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原则,仅允许 “自卫” 与 “联合国授权” 的战争;1949 年《日内瓦公约》规定 “保护战俘、平民、医护人员”,禁止 “生化武器”“集束炸弹” 等不人道武器,正是 “慎战” 精神的制度化。中国提出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主张通过对话解决争端,如 “一带一路” 倡议以经济合作代替军事对抗,2020 年促成 “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 的谈判,体现 “以和为贵” 的东方智慧,与孔子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的主张一脉相承。
三、疾:病痛中的生命觉醒
“疾” 在儒家语境中不仅是生理不适,更是对生命有限性的警醒,《说文解字》“疾,病也”,甲骨文 “疾” 像 “人躺在床上,身上有箭头”,本义是外伤,后泛指疾病。孔子的 “慎疾” 包含三重内涵:预防(“君子有三戒”)、调养(“食饮有节”)、正视(“君子不病君子”),这种 “慎” 是积极的生命管理,而非消极的讳疾忌医。
春秋时期的 “慎疾” 实践,融合养生智慧与伦理规范。《论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