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丧侧之食:未饱的敬意(7 / 7)
” 常被置于 “情感” 之上,而 “未饱” 精神提醒我们:人不是机器,需要情感的共鸣;社会不是市场,需要伦理的维系。就像《礼记?礼运》描绘的 “大同” 社会,“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种 “不独” 的精神,便包含对他人痛苦的体恤 —— 不仅关怀自己的亲人,也能感知陌生人的哀戚。
从孔子的俎案到当代的餐桌,“未饱” 精神的传承,是对 “仁” 的坚守。无论是古代的丧宴还是现代的追悼会,饮食节制的背后,是 “把他人当人” 的基本态度 —— 承认他人的痛苦与自己的痛苦同样重要,自己的舒适不能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这种态度,是文明的基石,正如《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流逝,礼仪形式会变,但 “仁” 的温度应如流水般永恒。
“未饱” 的留白,是人性应有的体面。孔子的俎案上那碗未吃完的黍米饭,留下的不仅是食物的空隙,更是心灵的空间 —— 为他人的痛苦留出位置,为共情留出余地。这种留白不是缺憾,而是文明的优雅,正如中国书画的 “计白当黑”,空白处与墨色同样重要。在今天,我们或许不必刻意 “未尝饱也”,但对他人痛苦的敏感与体恤,应如那碗未吃完的黍米饭,永远留有一份未被填满的空间 —— 那是人性应有的留白,是文明应有的温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