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梦周之叹:理想的守望(7 / 7)

加入书签

族的血脉中代代相传。屈原 “虽九死其犹未悔” 的执着,是 “梦见周公” 的延续;司马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的坚韧,是 “传周” 的实践;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 的担当,是对 “梦周” 的升华;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呐喊,是 “传周” 在乱世的回响。这些理想主义者或许有不同的 “周公”—— 屈原的 “美政”、司马迁的 “实录”、范仲淹的 “忧乐天下”,但都在用生命演绎着 “追梦 — 传梦” 的永恒剧本。

在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孔子塑像旁配祀着周公的牌位,两位相隔五百年的圣人在此相望。这种相望象征着理想的接力:周公用礼乐为文明奠基,孔子用梦境与典籍延续火种,后世用实践让理想生长。当我们在博物馆凝视西周的青铜鼎,那上面的饕餮纹仿佛还在诉说周公制礼的故事;当孩子们在课堂背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声音里藏着孔子传梦的温度;当我们在生活中践行 “礼敬他人”“守望相助”,便是在续写这场跨越三千年的理想篇章。

暮色再次笼罩曲阜,孔子的叹息早已消散在风中,但 “梦周” 的理想仍在人间生长。它告诉我们:生命会衰老,但理想可以年轻;现实会局限,但精神可以超越;个体会消逝,但文明可以不朽。这或许就是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的终极意义 —— 理想主义者的伟大,不在于实现理想,而在于让理想永远在路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