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孔门四忧:修行的警钟(6 / 7)

加入书签

将四忧从个人修养扩展至国家治理,使 “修德、讲学、徙义、改过” 成为施政纲领。

宋代的朱熹,以 “格物致知” 统摄四忧,认为 “格物是穷理,致知是知理,修德是循理,讲学是明理,徙义是行理,改过是矫理”(《朱子语类》)。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规定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修德、改过);“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学、徙义),使四忧成为书院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 “学规” 引导学子践行。

明代的王阳明,以 “致良知” 诠释四忧,认为 “良知是心之本体,修德是致良知(去私欲),讲学是明良知,徙义是行良知,改过是复良知”(《传习录》)。他在龙场驿 “大悟格物致知之旨”,提出 “知行合一”,强调 “知修德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讲学而不讲,只是未知;知徙义而不徙,只是未知;知改过而不改,只是未知”,将四忧统一于 “致良知” 的实践,使 “知” 与 “行” 融为一体。

七、当代镜鉴:四忧的现实意义

在个人层面,四忧提醒我们 “全面发展”:修德是 “价值观塑造”(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讲学是 “知识分享”(如职场中的经验交流),徙义是 “社会责任”(如志愿服务),改过是 “自我完善”(如年度总结反思)。企业家曹德旺 “修德”(捐百亿做慈善)、“讲学”(着《心若菩提》分享经验)、“徙义”(疫情期间捐口罩生产线)、“改过”(公开反思企业管理漏洞),是当代践行四忧的典范。

在教育领域,四忧指引 “立德树人”:修德是 “德育为先”(如中小学 “道德与法治” 课程),讲学是 “智育为本”(如高校 “金课” 建设),徙义是 “实践育人”(如研学旅行、劳动教育),改过是 “容错机制”(如允许学生犯错并改正)。清华大学 “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 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与四忧高度契合,培养出既 “修德” 又 “好学”、既 “徙义” 又 “改过” 的人才。

在社会层面,四忧推动 “文明进步”:修德是 “道德建设”(如 “感动中国” 评选),讲学是 “文化传播”(如 “百家讲坛” 普及经典),徙义是 “社会公益”(如 “希望工程”“大病众筹”),改过是 “制度完善”(如 “信访制度” 听取民意纠错)。中国的 “全面依法治国” 与 “以德治国” 相结合,正是对四忧的现代回应 —— 法律是 “改过” 的底线,道德是 “修德” 的高线,教育是 “讲学” 的途径,公益是 “徙义” 的体现。

在国际层面,四忧启发 “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设:修德是 “大国担当”(如中国援助发展中国家),讲学是 “文明互鉴”(如孔子学院传播中华文化),徙义是 “国际合作”(如全球抗疫合作),改过是 “全球治理改革”(如完善联合国机制)。中国提出的 “共商共建共享” 全球治理观,与四忧的精神一致 —— 通过对话(讲学)、合作(徙义)、反思(改过)、互信(修德)实现共同发展。

八、走出忧虑:从警醒到践行

孔子的四忧,不是消极的担忧,而是积极的警醒 —— 知道问题所在,便有改进的可能。修德可从 “小事做起”,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学可从 “分享开始”,如 “教朋友一道题”;徙义可从 “援手践行”,如 “帮老人过马路”;改过可从 “承认错误”,如 “道歉并弥补”。这些微小的行动,正是走出忧虑的第一步。

历史已经证明,践行四忧者必有所成:个人践行则 “德才兼备”,如孔子弟子;社会践行则 “文明昌盛”,如汉唐盛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