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智水仁山,生命之境(6 / 7)
传承中创新的理念,正是智水仁山在都市中的体现。
在教育领域,清华大学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的校训,恰是 “智水仁山” 的写照。“自强不息” 如流水奔涌,鼓励学生追求卓越(知者之动);“厚德载物” 如大山包容,教导学生坚守品德(仁者之静)。校园内的荷塘月色(水)与二校门(山),成为这一理念的象征。校长王希勤说:“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像水一样勇于创新,又要像山一样坚守底线。”
在科研领域,“天眼” FASt 的建设者南仁东,用二十二年时间选址、设计、建造,从壮年到暮年,如大山般坚守(仁者之静);在技术上突破多项难题,让中国射电天文领先世界(知者之动)。他说:“天眼是有生命的,它既需要如山的稳定,也需要如水的灵敏。” 虽然他在天眼落成后不久去世,但他的精神如星辰般永恒(仁者之寿),他的成果带来探索宇宙的快乐(知者之乐)。
六、生命的圆满:智水仁山的和合之境
孔子站在泰山之巅,俯瞰黄河东流入海,或许已领悟到:最圆满的生命,是兼具水的灵动与山的沉稳,在动与静、乐与寿之间找到平衡。战国时期的屈原,虽以死明志,但其《离骚》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探索精神(知者之动),与 “虽九死其犹未悔” 的坚守(仁者之静),让他的生命虽短犹长,成为精神的丰碑。
唐代的李白与杜甫,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 “双子星”—— 李白如长江奔流,豪放洒脱(智水);杜甫如泰山巍峨,沉郁顿挫(仁山)。两人相遇后结下深厚友谊,相互影响,李白的后期作品增添了沉郁,杜甫的某些诗篇也显露出豪放。这种相互借鉴、彼此成就的关系,展现了智与仁的互补。
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学术观点不同(朱重 “格物致知”,陆重 “心即理”),却在鹅湖之会上面折廷争,会后仍相互尊重,如山水相依。朱熹说:“学问如登山,途径不同,山顶则一。” 这种在学术争鸣中保持包容、在差异中寻求共识的态度,体现了智与仁的和合。
明代的徐渭,一生坎坷,却在诗书画中释放才华,其泼墨大写意如流水般奔放(智之动);他虽八次科举落第,却始终坚守艺术追求,其作品影响后世(仁之静)。郑板桥自称 “青藤门下走狗”,足见其精神的穿透力。这种在苦难中绽放的生命,印证了乐与寿的内在关联。
近代的鲁迅与瞿秋白,既是战友也是知己。鲁迅以笔为刃,杂文如匕首投枪(知者之动);瞿秋白深入革命,临刑前仍唱《国际歌》(仁者之静)。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这种在革命洪流中相互支撑、在理想坚守中彼此慰藉的情谊,展现了智与仁的共生。
当代的 “敦煌三老”(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接力守护莫高窟:常书鸿放弃法国优渥生活,如开山者般奠定基础(仁之静);段文杰临摹壁画,如流水般精细(智之动);樊锦诗用科技保护,实现传承与创新(和合之境)。他们的生命如同莫高窟的崖壁与山泉,相互滋养,共同成就了敦煌的永恒。
站在黄河入海口,看河水奔涌汇入渤海,岸边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绿意盎然 —— 水的灵动孕育了生命,山的沉稳(此处指大地的厚重)承载了生机。这恰如人生:智者的灵动与仁者的沉稳,最终都指向生命的丰盈与圆满。孔子的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不仅是对人性的洞察,更是对生命境界的指引 —— 在流动中不忘坚守,在沉静中不失灵动,在快乐中沉淀厚度,在坚守中获得永恒。
当我们在生活中既保持对新知的好奇(如流水),又坚守内心的原则(如山岳);既在探索中享受快乐,又在奉献中沉淀生命,便抵达了孔子所言的生命之境。智水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