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文质彬彬:君子的中和之美(7 / 8)
” 的形式恰到好处地表达 “质” 的内涵,在有限的载体中传递无限的意境。
十一、文学作品中的文质形象:从《诗经》到《红楼梦》的人格映照
中国文学塑造了众多 “文质” 失衡或平衡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既是时代的折射,也为 “文质彬彬” 提供了鲜活的参照。
《诗经》中的质朴之美。《诗经?国风》的 “质” 多于 “文”,却不失纯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以自然景象起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用直白语言表达深情,这种 “质胜文” 的质朴,因情感的真挚而不显粗野。《大雅》《小雅》则 “文”“质” 更均衡,“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既蕴含深刻的哲理(质),又有庄重的辞章(文),体现了贵族文学的 “文质彬彬”。
《史记》中的英雄本色。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的豪迈是 “质胜文” 的典型,他的 “野” 体现在 “鸿门宴” 的优柔寡断、“火烧阿房宫” 的鲁莽,但这份粗野中蕴含的赤诚,让他虽败犹荣。刘邦则 “文胜质”,善用权谋(文)却缺乏诚信(质),“约法三章” 的承诺与 “兔死狗烹” 的行为形成反差。而李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既有 “力战而死” 的 “质” 的勇猛,又有 “宽缓不苛” 的 “文” 的仁厚,是《史记》中最接近 “文质彬彬” 的英雄形象。
唐诗宋词中的文质风流。李白诗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看似重 “质”,实则 “文” 的功底深厚,其浪漫奔放的情感(质)与 “笔落惊风雨” 的才华(文)完美融合。杜甫诗 “沉郁顿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的现实批判(质),通过严谨的格律对仗(文)表达,被称为 “诗史”。苏轼词 “大江东去”,既具 “乱石穿空” 的 “质” 的豪情,又有 “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 “文” 的旷达,是 “文质彬彬” 的词学典范。
《红楼梦》中的人格画卷。贾宝玉 “腹内原来草莽” 却 “行为偏僻性乖张”,是 “质” 的本真对 “文” 的礼教的反抗;薛宝钗 “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文” 的周全之下是 “质” 的世故;林黛玉 “孤高自许,目无下尘”,“质” 的纯真因缺乏 “文” 的圆融而显得孤傲。唯有史湘云,既有 “醉卧芍药裀” 的 “质” 的率真,又有 “英豪阔大宽宏量” 的 “文” 的气度,更接近 “文质彬彬” 的理想人格。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无论 “野” 或 “史”,最终都在印证 “文质彬彬” 的可贵 —— 只有内外平衡的人格,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成为永恒的经典。
十二、践行文质彬彬:现代生活中的修养之道
“文质彬彬” 不是遥不可及的古代理想,而是可融入现代生活的修养之道。它不需要我们复古守旧,而是在日常言行中找到 “质” 与 “文” 的平衡,让本真与修饰、内涵与形式和谐统一。
语言表达中的文质平衡。说话既需 “质” 的真诚,又需 “文” 的得体。对长辈的尊敬不必流于阿谀(文胜质),对朋友的坦诚也不应失之粗鲁(质胜文)。就像钱钟书 “风趣而不油滑” 的谈吐,他的幽默(文)源于对生活的深刻洞察(质),既让人发笑,又引人深思。日常交流中,一句 “谢谢” 是 “文” 的礼仪,发自内心的感激是 “质” 的真诚,二者结合才能传递真正的善意。
着装打扮中的文质之道。服饰是 “文” 的外在表现,应服务于 “质” 的内在气质。过度追求名牌(文胜质)会显得虚荣,完全不修边幅(质胜文)则显粗鄙。杨绛 “穿得极朴素,举止文静”,她的服饰(文)简洁大方,与她 “温润如玉” 的气质(质)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