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佞与美:乱世中的生存困境(4 / 8)

加入书签

*(《论语?泰伯》)。孔子认为,即使在乱世,也不能放弃对 “道” 的追求。他自己 “知其不可而为之”,周游列国传播礼乐之道;弟子曾子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将坚守道义视为终身使命。这种对 “道” 的执着,让他们在 “佞” 与 “美” 横行的时代,依然能保持人格的独立。

孔子的生存智慧,本质上是在妥协与坚守之间寻找平衡:既不放弃原则迎合乱世,也不盲目对抗导致毁灭,而是以 “道” 为核心,灵活应对复杂的环境。这种智慧,让他和弟子们在 “难乎免于今之世” 的时代,不仅得以生存,还将儒家思想传承下去。

八、后世对 “佞” 与 “美” 的反思:历史的镜鉴

自孔子之后,历代思想家与史学家都对 “佞” 与 “美” 的危害有着深刻反思,这些反思构成了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价值判断,也让孔子的感叹不断获得新的意义。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强调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批判那些 “以佞取利” 的小人;宋代程颢、程颐提出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虽然有其时代局限,但也包含着对坚守道义的强调;明代王阳明主张 “知行合一”,反对 “巧言令色” 的虚伪。这些思想都延续了孔子对 “佞” 的警惕。

在史学领域,《史记》专门设立《佞幸列传》,记载邓通、韩嫣等凭借谄媚或美貌获得汉武帝宠信的人,揭示他们 “色衰而爱弛” 的结局;《资治通鉴》多次记载 “佞臣误国” 的案例,如唐玄宗时期的李林甫,凭借 “口蜜腹剑” 的本事专权,最终导致安史之乱。这些记载都以历史事实印证了孔子的担忧。

文学作品中也充满对 “佞” 与 “美” 的批判。元杂剧《赵氏孤儿》中的屠岸贾,以花言巧语蒙蔽晋灵公,残害忠良;《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嘴甜心苦,两面三刀”,最终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些艺术形象,都是 “佞” 的生动写照。

后世的反思表明,孔子的感叹并非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对人类社会普遍问题的洞察:只要存在价值错位,“佞” 与 “美” 就可能成为生存的 “捷径”,而对这种 “捷径” 的警惕,应该成为文明社会的永恒课题。

九、“佞” 的现代变种:从职场话术到网络流量

在现代社会,“佞” 并未消失,而是以新的形式出现,这些现代变种依然延续着 “以巧言谋利” 的核心特征,值得我们警惕。

职场中的 “精致话术”:一些职场人将 “佞” 转化为精心设计的沟通技巧,他们能将工作失误说成 “经验积累”,将推卸责任说成 “团队协作”,凭借这些话术获得上司的青睐。这种 “职场佞术” 虽然能一时获利,却破坏了团队的信任基础,也让真正踏实做事的人受到排挤。

商业中的 “虚假宣传”:部分商家利用华丽的辞藻和煽情的语言,夸大产品功效,误导消费者。保健品行业的虚假宣传、房地产行业的 “学区房” 噱头,都是现代 “佞” 的典型表现。这些行为虽然能带来短期的销售额,却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最终也会让企业失去信誉。

网络中的 “流量密码”:在社交媒体时代,一些人为了获取流量,不惜编造虚假故事、发表极端言论,用 “标题党”“煽情文” 吸引眼球。这种 “网络佞术” 不仅污染了网络环境,还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如某些自媒体为了流量煽动地域对立、性别对立,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现代 “佞” 的变种,本质上与祝鮀的 “佞” 相同,都是将语言视为谋取私利的工具,而忽视其传递真实、促进理解的本质功能。它们的存在,让现代社会依然面临着孔子所说的困境: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