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陋巷之乐:颜回精神的千年回响(3 / 13)

加入书签

说 “回闻熏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他的快乐在于对道的信仰与践行。

好学之乐: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 “颜子之贫如此,而处之泰然,不以害其乐,故夫子再言‘贤哉回也’以深叹美之”,并认为这种乐 “盖其心有足焉,不以贫窭为忧,而以学道为乐也”。颜回是孔子弟子中最 “好学” 的一个,《论语?雍也》记载孔子说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对知识的渴求与领悟,让他在陋巷中也能自得其乐。

心斋之乐:庄子虽非儒家,却对颜回的境界多有推崇,《庄子?人间世》记载颜回向孔子请教 “心斋”,孔子说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颜回的 “不改其乐”,与这种 “心斋” 的虚静状态相通,超越了感官的局限,达到内心的澄明。

近代学者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说 “颜回的乐,是一种绝对的乐,是超于环境的乐”,这种乐不是情绪的波动,而是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如《周易?系辞》所言 “乐天知命,故不忧”。

五、孔子的双重赞叹:“贤哉回也” 的深意

孔子对颜回的赞叹重复了两次,这种重复在《论语》中极为罕见,蕴含着孔子对颜回的特殊情感与深刻期许,也反映了儒家对理想人格的推崇。

第一次赞叹:对颜回人格的肯定:“贤哉回也!” 的第一个 “贤”,指的是颜回在贫困中的坚守。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见过太多为富贵而放弃原则的人,如《论语?里仁》中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而颜回在极端贫困中仍能坚守道,这种 “贫贱不能移” 的品格,让孔子由衷赞叹。

第二次赞叹:对儒家理想的寄托:第二个 “贤哉回也!” 的赞叹,超越了对个人的肯定,指向儒家的理想人格。在孔子看来,颜回的境界是 “士志于道” 的完美体现,是每个儒生都应追求的目标。《论语?子张》中子夏说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而颜回的 “学” 不为仕,只为道,这种纯粹性让孔子看到了儒家精神传承的希望。

重复赞叹的修辞力量:在文学中,重复是增强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法。《诗经?周南?关雎》中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的重复,层层递进表达爱慕之情;孔子对颜回的重复赞叹,则是情感的极致喷发,如同《楚辞?离骚》中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将对理想的执着推向顶点。

在山西太原的崇善寺,保存着一幅明代 “孔子赞颜回” 图轴,画面中孔子手指颜回,面带赞叹之色,颜回则躬身行礼,神情谦逊。这幅画生动再现了 “贤哉回也” 的场景,也让我们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最高评价,莫过于对其人格与理想的双重认可。

六、颜回的生死:陋巷之乐的短暂与永恒

颜回二十九岁而亡(《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他的早逝让陋巷之乐成为短暂的绝响,却也让这种精神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孔子 “哭之恸”,不仅是为弟子的逝去,更是为这种理想人格的早夭而痛惜。

颜回之死的记载:《论语?先进》记载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孔子的悲痛溢于言表。《孔子家语?颜回》详细记载了颜回的死因:“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结合他 “一箪食一瓢饮” 的生活,后世多认为他死于营养不良或过度操劳,这种贫困导致的死亡,让 “陋巷之乐” 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孔子的矛盾心态:孔子既赞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