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从政三质:果、达、艺的千年回响(3 / 11)
他知道,行政的 “艺” 最终要服务于 “道”—— 通过规范有序的治理,实现社会的和谐。
宋代的王安石是 “艺” 的集大成者。他不仅是文学家,还精通财政、水利、军事,推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都有精确的计算和操作流程。在鄞县任知县时,他亲自丈量土地,组织农民兴修水利,“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王安石的 “艺”,在于既能提出宏大的改革蓝图,又能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这种 “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 的特质,让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改革家之一。
四、三质互补:从政者的黄金三角
孔子评价三位弟子时,用了三个不同的字,却暗含着对从政品质的系统思考:“果” 是决断力,“达” 是协调力,“艺” 是执行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果而不达则暴:子路若没有子贡的调和,可能会激化矛盾。比如他在卫国时,因强行干预君位继承引发叛乱,最终身死。这说明仅有勇气而不懂通达,会让治理变成 “硬着陆”。
达而不果则滑:历史上有些谋士虽能言善辩,却缺乏担当。战国时期的苏秦,凭合纵之术佩六国相印,却在齐国遇刺时犹豫不决,最终错失自救良机。这证明没有果决的支撑,通达会沦为投机。
艺而不果则滞:冉求曾为季氏聚敛财富,孔子批评他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这并非否定他的才能,而是说没有果敢坚持原则,才艺会沦为工具,甚至助纣为虐。
明代的张居正堪称三质合一的典范。他推行 “一条鞭法” 时,面对豪强地主的阻挠,果断下令 “敢有阻挠者,斩”(果);又通过 “考成法” 考核官员,让改革措施落到实处(艺);同时对万历皇帝 “委曲开导,遇有过失,婉言规劝”(达)。正是这种 “果、达、艺” 的平衡,让他的改革在十年内使明朝国库充盈,社会安定。
五、“果” 的历史演进:从勇力到魄力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果” 的表现形式不断演变,但内核始终未变 —— 面对挑战时的担当精神。
商周时期的 “果” 体现在军事决断上。殷墟甲骨文中有大量 “王自征”“令妇好伐羌” 的记载,商王武丁在面对鬼方入侵时,果断派妇好率一万三千人出征,这在当时是全国一半的兵力,最终大胜。这种 “敢用险棋” 的魄力,是早期国家治理中的 “果”。
秦汉时期的 “果” 转向制度革新。商鞅变法时,“徙木立信” 以明决心,“刑太子傅” 以肃法纪,面对旧贵族的反对,他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的坚定,让秦国迅速强大。这种 “破旧立新” 的勇气,是转型期从政者的 “果”。
宋代的 “果” 更多体现在民生决策上。范仲淹推行 “庆历新政” 时,面对 “冗官、冗兵、冗费” 的积弊,果断裁汰冗员,得罪了无数权贵。他在《岳阳楼记》中写下 “先天下之忧而忧”,正是这种 “以天下为己任” 的担当,让 “果” 有了更深厚的内涵。
近代以来,“果” 升华为改革魄力。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 “姓资姓社” 的争论,果断提出 “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设立经济特区等重大决策。这种 “摸着石头过河” 的勇气,是新时代 “果” 的体现。
六、“达” 的现代演绎:从辩才到沟通
随着社会复杂度的提高,“达” 的内涵也从单纯的口才,扩展为系统的沟通协调能力。
在企业管理中,“达” 表现为团队协作。华为的任正非在推行 “华为的冬天” 战略时,既向员工坦诚危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