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内讼录:穿越千年的省察之声(5 / 7)
学,博矣精矣,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然吾辈后学,当知先生治学之苦,反思自身之怠。” 他在学术研究中,始终保持着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的态度,对自己的观点不断修正。比如他在研究《琵琶行》时,最初认为诗中的 “江州司马” 是指白居易本人,后来经过深入考证,发现自己的观点有误,便在后续的论文中予以纠正,并反思道:“吾之过也,在于先入为主,未详考史实。”
五、近现代的自省足迹
在南京的雨花台烈士陵园,有一座恽代英烈士的雕像。这位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在革命生涯中始终保持着深刻的自我反思。他在日记中写道:“吾日三省吾身:一曰是否忠于革命事业,二曰是否关心群众疾苦,三曰是否严于律己。” 在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反思道:“吾党之过,在于对敌人的残酷性认识不足,对统一战线的复杂性估计不够。” 这种在革命挫折中进行的深刻反思,为后来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恽代英在从事地下工作时,曾因一次疏忽差点暴露组织秘密。事后他在日记中严厉自责:“今日之过,险些酿成大祸,皆因吾之大意。此后当更加谨慎,每做一事,必三思而后行。” 他还在党内会议上主动作检讨,请求组织处分,这种 “见其过而内自讼” 的精神,赢得了同志们的尊敬。
宋庆龄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世界和平运动,她也始终保持着自我反思的习惯。在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她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回顾过去,吾虽尽力而为,然亦有诸多不足。比如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有时过于温和,未能采取更坚决的措施。” 这种对自己革命历程的客观评价,体现了一位伟大女性的坦荡胸怀。
在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企业家在探索市场经济的道路上,也经历了深刻的自我反思。比如万向集团的创始人鲁冠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曾多次进行 “自我革命”。1984 年,他在企业内部开展 “批评与自我批评” 活动,带头反思自己在管理中的失误:“吾过去管理企业,过于集权,未能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此乃吾之大过,当立即改正。” 随后,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下放管理权,提高了企业的效率。鲁冠球在晚年仍坚持每月写一篇 “自省报告”,反思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持续的 “内自讼”,是万向集团能够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六、当代生活中的内讼实践
在当代教育领域,“内自讼” 也有着重要的体现。北京师范大学的资深教授林崇德,在从事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工作的几十年里,始终坚持 “教学相长,不断反思”。他在《我的教育信条》中写道:“吾每教一课,必课后反思:何处讲解不清,何处举例不当,何处未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 他还要求自己的研究生每周写一篇 “学习反思周记”,记录自己在学习和研究中的收获与不足,这种注重反思的教育方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心理学人才。
在医疗行业,“内自讼” 更是关乎患者生命的重要品质。钟南山院士在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多次强调 “反思” 的重要性。在非典疫情过后,他反思道:“吾辈在疫情初期,对病毒的认识不足,导致了一些误诊和误治。此乃深刻教训,当铭记于心,不断提高对新发传染病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每天都会带领团队总结经验,反思当天的诊疗方案:“病毒在不断变异,我们的认知和治疗方案也必须不断更新,每一次反思都是为了更好地救治患者。”
在文艺创作领域,当代作家莫言也常常在作品中体现 “内自讼” 的精神。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一次访谈中说:“获奖让我更加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