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守道承孝:三年无改的古今思辨(3 / 8)
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颜真卿出身于书香门第,其家族世代秉持忠义孝悌的家风,在当地颇具声望。颜真卿的父亲颜惟贞一生致力于书法教育与文化传承,他不仅自身书法造诣深厚,还热衷于教导后辈研习书法,培养了众多书法人才。父亲去世后,颜真卿在守丧期间,严格遵循丧葬礼仪,同时继承父亲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书法研究与创作之中。他刻苦钻研书法技巧,将颜氏书法风格进一步发扬光大。在书法创作过程中,他融入了父亲倡导的刚正不阿的精神,使得其书法作品呈现出气势磅礴、雄浑有力的独特风格,成为后世书法学习的典范。颜真卿的事迹充分表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在唐代不仅仅是个人对孝道的践行,更与家族文化的传承紧密相连,通过子女对父辈事业和精神的继承,家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孝道文化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和传播。
(二)宋明时期:理学影响下的孝道演变
宋明时期,理学兴起,儒家思想被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孝道也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程朱理学认为,“理”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永恒存在,而孝道则是 “天理” 在人伦关系中的具体体现。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释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时指出:“若父之道,非甚悖于理,而不可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 朱熹强调,如果父亲的行事准则不违背天理,子女在守丧期间应当遵循,这是出于对父亲的敬重以及内心的不忍之情。在理学的影响下,“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不再仅仅是一种基于情感和传统的行为规范,而是上升到了遵循 “天理” 的哲学高度,使得孝道具有了更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道德约束力。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 “知行合一” 的哲学思想,主张孝道不仅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其重要性,更要将这种认识切实落实到行动中。归有光自幼丧母,由祖母抚养长大。祖母对他管教严格,从小就教导他要勤奋读书、正直做人,这些教诲深深烙印在归有光的心中。祖母去世后,归有光在守丧期间,严格遵守祖母的教诲,潜心治学,致力于文学创作。他在散文创作中,继承了祖母所倡导的质朴文风,以细腻而真挚的情感描写家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项脊轩志》便是其代表作之一。在这篇文章中,归有光通过对项脊轩的描写以及回忆与祖母、母亲、妻子等亲人相处的往事,表达了对亲人深深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将祖母的教诲通过文字传承下去。归有光的创作实践,使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在文学领域得到了生动体现,展现了孝道文化与文学创作的紧密结合,丰富了孝道文化的表现形式。
(三)近代变革中的观念冲击与转型
鸦片战争后,中国遭遇了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入,对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家族式生活模式逐渐瓦解。年轻人为了寻求新的发展机会,纷纷离开家乡,前往城市或国外求学、工作,这种社会变迁使得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鲁迅作为近代中国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对传统孝道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尖锐地批判了封建孝道中一些压抑人性、违背常理的内容,如 “郭巨埋儿” 等愚孝故事所宣扬的极端行为。然而,鲁迅并非完全否定孝道,他强调要继承孝道中尊敬长辈、关爱亲人的合理内核。在近代,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在面对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时,采取了更为灵活和理性的态度。他们在守丧期间,一方面尊重父亲的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如勤奋、节俭、诚信等,并将这些品质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另一方面,也会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