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寻仁:跨越千年的精神叩问(4 / 6)
却寥寥无几。这主要是因为现代社会中,人们被各种欲望和杂念所困扰,过于注重个人利益的得失,从而忽视了内心对 “仁” 的追求。行为经济学中的 “损失厌恶” 理论揭示,人们在决策时往往更关注损失,这种心理机制使得部分人在面对道德选择时,因担心自身利益受损而放弃践行 “仁”。同时,社交媒体时代的 “注意力经济” 模式,使得人们过度关注自我展示和短期利益,进一步削弱了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怀,形成了 “仁” 的践行障碍。
在商业领域,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违背道德和法律。例如,三鹿奶粉事件中,企业为提高蛋白质检测含量,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导致众多婴幼儿患上泌尿系统疾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商业伦理,更是对 “仁” 的背离。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也有许多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比如,阿里巴巴集团发起的 “蚂蚁森林” 项目,用户通过绿色出行、在线支付等低碳行为积累能量,兑换树苗,在荒漠地区种植真树。截至目前,蚂蚁森林已带动数亿人参与,种植树木数亿棵,改善了生态环境。阿里巴巴的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企业的社会担当,也让更多人在参与中践行了 “仁” 的精神,实现了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生态经济学视角,蚂蚁森林将用户的低碳行为转化为可量化的生态贡献,构建了 “绿色消费 - 生态改善 - 价值回馈” 的良性循环,为企业践行 “仁” 提供了创新模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特斯拉不仅推动了汽车行业的电动化转型,减少碳排放,还开放专利技术,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这种开放共享的理念,也是企业践行 “仁” 的体现,展现了企业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担当。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领域也面临着 “仁” 的考验。算法偏见导致的不公平现象时有发生,如某些招聘算法可能因历史数据偏差而歧视特定性别或种族的求职者。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秉持 “仁” 的理念,在技术研发过程中注重公平与正义,避免技术成为 “不仁” 的工具。从科技伦理的角度,这正是践行 “仁” 在新时代的重要体现。例如,谷歌开发的 “公平机器学习” 框架,通过引入数据预处理、算法调整等技术手段,降低算法偏见,这种技术伦理实践为人工智能领域践行 “仁” 提供了技术路径参考。随着元宇宙概念的兴起,虚拟世界中的道德规范尚未完善,出现了虚拟空间中的欺凌、诈骗等问题。这需要开发者和用户共同遵循 “仁” 的原则,构建一个充满善意和公平的虚拟社会,比如在元宇宙社交平台中设置反欺凌机制,保护用户的虚拟权益,这也是 “仁” 在新兴科技领域的延伸与应用。
五、“仁” 的多维价值:个人与社会的双重滋养
从个人层面来看,践行 “仁” 能够使人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实现精神境界的升华。当我们真诚地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时,不仅给予了他人温暖和力量,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快乐和成长。心理学中的 “共情” 理论指出,当我们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并给予帮助时,能够增强自我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将 “敬天爱人” 作为企业经营哲学,他在企业管理中关心员工成长,在金融危机时坚持不裁员,与员工共克时艰。这种对他人的关爱,不仅让员工感受到温暖,也让稻盛和夫获得了内心的安宁,同时还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稻盛和夫的实践印证了 “利他行为能够提升主观幸福感” 的理论,证明了践行 “仁” 对个人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此外,研究表明,长期践行 “仁” 的人在人际关系中更容易获得信任和支持,其社交网络更加稳固,这种良好的人际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