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聆听孔子笔下的乐之境界(2 / 5)

加入书签

耀。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们的情感、信仰、社会关系紧密相连。通过音乐,人们能够感受到社会的秩序和规范,也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然而,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崛起,礼乐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礼崩乐坏” 成为了春秋时期的显着特征。一些诸侯不再遵守礼乐制度的规定,越级使用音乐和舞蹈,甚至出现了 “八佾舞于庭” 的僭越行为,这在孔子看来是不可容忍的。音乐原本所承载的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被打破,社会陷入了混乱和无序。孔子目睹了这一切,他痛心疾首,致力于恢复周礼,而音乐作为周礼的重要内容,自然也成为了他关注和倡导的重点。他希望通过对音乐的规范和弘扬,重新唤起人们对礼乐制度的尊重,恢复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三、音乐本质:艺术与道德的交融

在孔子的思想中,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道德和情感的载体。他认为,音乐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品德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音乐视为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优秀的音乐应该具有 “尽善尽美” 的特点,“善” 强调音乐所蕴含的道德内涵,“美” 则侧重于音乐的艺术形式。只有当音乐在道德和艺术上都达到完美的境界,才能真正发挥其教化作用,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生活。

以《韶》乐为例,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并赞叹道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韶》乐相传是舜时期的音乐,它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舜的德政和天下和谐的景象。在孔子眼中,《韶》乐就是 “尽善尽美” 的典范,它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更蕴含着深厚的道德意义,能够让人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受到道德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

孔子还强调音乐的情感表达功能,认为音乐是人们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歌表达人们的志向,歌唱延长诗歌的语言,声音依照歌唱的语言,音律配合声音,音乐将人们的情感通过声音的形式展现出来。不同的情感可以通过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旋律来表达,喜悦的情感可以用欢快、明亮的音乐来体现,悲伤的情感则可以用低沉、缓慢的音乐来抒发。同时,音乐也能够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情感,积极向上的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斗志,舒缓柔和的音乐可以缓解人们的压力,净化人们的心灵。

四、乐教思想:育人与治国的智慧

孔子十分重视音乐教育,将其视为培养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在他的教育体系中,“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音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认为,通过学习音乐,人们可以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修养,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人们需要遵守音乐的规则和节奏,这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自律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音乐所蕴含的道德内涵和情感力量,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对于国家治理而言,孔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改变社会风气。通过推广优秀的音乐作品,弘扬积极向上的音乐文化,可以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在一个音乐氛围良好的社会中,人们的情感得到了抒发和满足,矛盾和冲突也会相应减少,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例如,在古代的一些祭祀和庆典活动中,通过演奏庄重的音乐,能够增强人们的集体意识和归属感,促进社会的团结和凝聚。

孔子的乐教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汉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后,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乐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