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君子衣则:衣冠里的礼仪与敬畏(5 / 8)

加入书签

要作用。

反之,因忽视“吉月朝服”而引发的政治危机也时有发生。春秋时期,卫献公在位时,对礼仪极为轻视——某年正月朝会,献公不仅迟到,还穿着日常的便服参加朝会,诸侯与群臣见状,纷纷议论纷纷,认为献公不尊重朝礼、不敬畏时序,对卫国的未来失去信心。不久后,卫国发生内乱,献公被迫流亡他国,这一结局虽有多种原因,但忽视“吉月朝服”的礼仪,无疑是导致其失去民心、引发内乱的重要因素之一。《左传?襄公十四年》中对这一事件的记载,警示后人:君子的服饰选择并非个人小事,而是关系到民心向背、国家兴衰的大事,不可轻视。

四、衣之魂:君子服饰礼仪的精神内核

从“非帷裳,必杀之”的裁剪秩序,到“羔裘玄冠不以吊”的场合敬畏,再到“吉月,必朝服而朝”的时序礼仪,孔子对君子服饰的规范,看似分散于不同的生活场景,实则有着统一的精神内核——那便是“敬畏”与“分寸”。敬畏礼仪、敬畏场合、敬畏时序,在每一处服饰选择中把握好分寸,让外在的衣冠与内在的德行相统一,这正是君子服饰礼仪的灵魂所在。

(一)敬畏是服饰礼仪的“底色”

君子对服饰的每一处规范,都源于内心的“敬畏”——对礼仪制度的敬畏,对他人情感的敬畏,对自然时序的敬畏。“非帷裳,必杀之”,是对服饰裁剪规则的敬畏,不随意更改裁剪方式,不违背礼仪对服饰形制的要求;“羔裘玄冠不以吊”,是对丧葬场合与家属情感的敬畏,不将喜庆服饰用于哀伤场合,不忽视他人的悲痛;“吉月,必朝服而朝”,是对时序与国家礼制的敬畏,不轻视岁首的重要性,不违背朝会的礼仪规范。

这种敬畏之心,并非对权威的盲目服从,而是对文化传统、对他人、对自然的尊重。在古代社会,礼仪制度是经过数千年沉淀形成的文化共识,是维护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对礼仪制度的敬畏,本质上是对文化传统的尊重;他人的情感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对他人情感的敬畏,本质上是对人的尊重;自然时序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对自然时序的敬畏,本质上是对自然的尊重。君子通过服饰礼仪表达这种敬畏,让敬畏之心成为生活的“底色”,从而在人际交往与社会活动中做到得体、恰当。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不再严格遵循古代的服饰礼仪,但敬畏之心依然重要。对文化传统的敬畏,让我们尊重历史、传承文明;对他人的敬畏,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做到礼貌、体谅;对自然的敬畏,让我们践行绿色、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这种敬畏之心,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础,也是君子服饰礼仪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二)分寸是服饰礼仪的“标尺”

君子服饰礼仪的核心,是“分寸感”——在不同场合、不同时序、不同需求中,把握好服饰选择的分寸,既不过度,也不不足。“非帷裳,必杀之”,是在裁剪方式上把握分寸:礼服不杀,日常服饰必杀,不混淆礼服与日常服饰的裁剪规则;“羔裘玄冠不以吊”,是在场合适配中把握分寸:喜庆服饰用于正式场合,素朴服饰用于丧葬场合,不将服饰与场合错配;“吉月,必朝服而朝”,是在时序礼仪中把握分寸:岁首朝会必穿朝服,其他时日根据场合选择服饰,不轻视岁首的礼仪要求。

这种分寸感,是君子“中庸”思想在服饰选择中的体现。《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是君子最高的德行之一。在服饰选择中把握分寸,正是中庸思想的生动实践——不追求过度的奢华,也不忽视基本的礼仪;不盲目跟风潮流,也不固守陈旧规矩,在实用与礼仪、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在现代生活中,分寸感同样重要。在正式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