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执圭之间:礼的敬畏与生命从容(5 / 8)

加入书签

。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在这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中,蔺相如与廉颇从 “将相不和” 到 “刎颈之交” 的转变,恰如 “私觌” 场景中 “愉愉如也” 的情感升华。当蔺相如以个人身份与廉颇交往时,没有了朝堂上的职位高低之分,没有了外交场合的剑拔弩张,两人以坦诚之心相待,最终化解矛盾,结为挚友。这种 “愉愉如也” 的状态,并非刻意营造的虚假和谐,而是卸下身份包袱后,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 —— 是对彼此爱国情怀的认可,是对共同守护赵国利益的默契,是 “君子和而不同” 的生动实践。

古人对 “私觌” 礼仪的重视,本质上是对人际关系中 “公私分明” 原则的坚守。在公共场合,礼仪是维护秩序、传递诚意的工具;在私人交往中,情感是连接心灵、增进信任的纽带。这种 “公私兼顾” 的交往智慧,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今,我们在工作中需要遵守职业礼仪,维护团队秩序;在生活中需要真诚待人,收获真挚友情。若能像古人那样,在不同场合把握好礼仪与情感的平衡,便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从容自如,既坚守原则,又不失温度。

四、今之思:礼仪传承中的生命智慧

穿越千年的时光,执圭之礼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博物馆中陈列的文物、典籍中记载的文字。但礼仪背后所蕴含的敬畏之心、谦卑之态、真诚之情,却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人际关系日益疏离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从古人的执圭之礼中,汲取生命的智慧,重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一)敬畏之心:在浮躁时代坚守本心

执圭者的 “鞠躬如也,如不胜”,教会我们的是敬畏之心。敬畏,是对自然的敬畏,是对生命的敬畏,是对规则的敬畏,是对他人的敬畏。在这个崇尚个性、追求自由的时代,我们常常忘记了 “敬畏” 二字,肆意践踏规则,随意伤害他人,最终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秩序混乱。

2023 年,某旅游景区发生游客破坏文物事件:一名游客为拍照留念,攀爬至千年古碑上,不仅造成古碑表面磨损,还险些导致古碑倒塌。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在谴责游客行为的同时,也深刻反思: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还保留着对历史、对文化、对规则的敬畏之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