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君召使摈:孔子使臣礼仪中的处世智慧(10 / 11)

加入书签

递尊重;我们不需要像古人那样严格遵循服饰礼仪,但可以通过整洁、得体的穿着展现修养。只有将礼仪的精神内核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才能让传统礼仪在当代社会焕发生机。

(二)礼仪的本质是 “仁”:以善意对待他人

孔子一生倡导 “仁”,认为 “仁” 是道德的核心,而礼仪则是 “仁” 的外在体现。在 “君召使摈” 的礼仪中,每一个动作、每一种姿态,都蕴含着 “仁” 的精神 —— 对君主的忠诚、对宾客的尊重、对使命的责任,本质上都是以善意对待他人、对待社会。

“色勃如也,足躩如也” 的敬畏,是对君主使命的善意回应;“揖所与立,左右手” 的细节,是对身边之人的善意尊重;“趋进翼如” 的从容,是对宾客的善意接待;“宾退复命” 的严谨,是对君主与使命的善意负责。可以说,“仁” 是礼仪的灵魂,没有 “仁” 的支撑,礼仪就会沦为空洞的形式;而礼仪则是 “仁” 的载体,没有礼仪的展现,“仁” 的善意就难以传递给他人。

在现代社会,礼仪的本质依然是 “仁”—— 以善意对待他人。无论是商务场合的礼仪、社交场合的礼仪,还是家庭生活中的礼仪,核心都是用善意与尊重对待身边的人。比如,商务谈判中的礼貌沟通,是对合作伙伴的善意;朋友相处中的真诚相待,是对友谊的善意;家庭生活中的相互包容,是对家人的善意。只有心怀善意,才能将礼仪展现得更加自然、真诚,才能真正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某社区开展 “礼仪进社区” 活动,邀请礼仪专家为居民讲解现代礼仪知识。但专家并没有过多强调繁琐的礼仪形式,而是重点传递 “以善意待人” 的理念:“礼仪不是要让大家变得拘谨,而是要让大家学会用善意对待身边的人。见到邻居微笑问候,是善意;帮老人拎东西,是善意;不随意打扰他人,也是善意。这些简单的善意,就是最好的礼仪。” 活动后,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邻里之间的矛盾也明显减少。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礼仪的本质是 “仁”,是善意,只有心怀善意,才能真正理解礼仪的意义。

(三)礼仪是个人修养与社会文明的体现

一个人的礼仪修养,往往能够反映出他的内在素质与道德水平;一个社会的礼仪氛围,往往能够反映出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和谐程度。孔子 “君召使摈” 的言行,展现了他高超的礼仪修养,也从侧面反映了周代礼仪文明的高度;而在当代社会,个人的礼仪修养与社会的礼仪氛围,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个人层面来看,良好的礼仪修养能够帮助我们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提升个人的幸福感与成就感。一个注重礼仪的人,往往能够在工作中得到领导与同事的认可,在生活中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的机会。

从社会层面来看,良好的礼仪氛围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与整体素质。一个注重礼仪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会减少,互助友爱的氛围会更加浓厚,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会更强。

某城市开展 “文明礼仪城市” 创建活动,通过宣传教育、榜样示范、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市民注重礼仪修养。活动开展后,市民的文明素质明显提升: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少了,主动排队的多了;乱扔垃圾的少了,主动保护环境的多了;邻里之间争吵的少了,互助友爱的多了。整个城市的文明氛围更加浓厚,社会更加和谐稳定。这个案例充分说明,礼仪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结语:让传统礼仪智慧照亮现代生活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