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进退有仪:孔子言行中的处世之道(10 / 19)

加入书签

> 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在辅政期间,“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洗头时多次握着湿发出来接待贤臣,吃饭时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去处理政务,生怕错过任何重要的事情,辜负周成王的信任。这种对君主托付的谨慎与敬畏,正是 “踧踖如也” 的体现。

但周公并非一味谨慎怯懦,在面对国家危机时,他展现出了 “与与如也” 的从容与担当。当时,管叔、蔡叔联合武庚发动叛乱,危及周王朝的统治,许多大臣都惊慌失措,而周公却从容镇定,迅速制定平叛计划,亲自率军东征,经过三年的努力,最终平定了叛乱,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在平叛过程中,周公始终尊重周成王的君主地位,重大决策都及时向周成王汇报,既展现了对君主的敬畏,又以从容的智慧和担当化解了危机。

周成王成年后,周公毫不犹豫地将政权归还给成王,自己则回到臣子的位置,继续辅佐成王。在归还政权时,周公恭敬地对成王说:“昔武王崩,成王少,故以我代成王,摄行政当国。今成王已长,宜归政成王。” 这番话既体现了对成王的敬畏,又展现了从容退位的豁达。周公的言行,完美诠释了 “踧踖与与” 的内涵 —— 对君主的敬畏,是对政权的尊重;而从容的担当,是对国家的责任。

2. 萧何追韩信:敬畏中的智慧

西汉初期的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在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多次在与刘邦的交往中展现出 “踧踖与与” 的智慧,既对刘邦保持敬畏,又能从容地为刘邦出谋划策,帮助刘邦解决难题。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起初在刘邦麾下并未得到重用,于是趁夜逃走。萧何得知后,来不及向刘邦汇报,就亲自骑马去追赶韩信,这就是着名的 “萧何月下追韩信”。有人将此事告诉刘邦,说萧何也逃走了,刘邦非常生气,如同失去了左右手 —— 这从侧面反映出刘邦对萧何的信任,也说明萧何在刘邦心中的重要地位。

当萧何带着韩信回到刘邦身边时,刘邦既生气又疑惑,质问萧何:“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面对刘邦的质问,萧何没有丝毫慌乱,而是从容地回答:“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这番话既尊重了刘邦的君主权威,没有直接反驳刘邦的质疑,又清晰地分析了韩信的重要性,为刘邦指明了争夺天下的关键,展现出 “与与如也” 的从容与智慧。

萧何的回答让刘邦茅塞顿开,他立即决定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在任命仪式上,萧何又建议刘邦 “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以隆重的礼仪任命韩信,既体现了对韩信的尊重,也维护了刘邦的君主威严 —— 这正是 “踧踖如也” 的敬畏。萧何的言行,既让刘邦认识到了韩信的价值,又维护了君臣之间的礼仪秩序,完美平衡了敬畏与从容。

3. 曾国藩面圣:谨慎中的从容

晚清时期的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清朝的重臣,他在与咸丰帝、同治帝等君主的交往中,始终保持着 “踧踖与与” 的姿态,既对君主充满敬畏,又能以从容的态度应对各种复杂局面。

据《曾国藩家书》记载,曾国藩第一次面见咸丰帝时,内心非常谨慎,提前多天就开始准备奏对的内容,反复练习言行举止,生怕在君主面前失仪 —— 这种对君臣礼仪的重视,正是 “踧踖如也” 的体现。在面圣过程中,曾国藩始终保持着恭敬的态度,回答咸丰帝的问题时条理清晰、言辞恳切,既不卑不亢,又不失臣子的本分。

但曾国藩并非一味谨慎,在面对国家大事时,他展现出了 “与与如也” 的从容与坚定。例如,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