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北线战斗的“次要”位置发生的重要事件(3 / 4)
比历史中对于前线局势标记更为清晰的情况下,格外尖锐。
虽然大胡子的固执,已经在薯条旅的影响下发生了很多转变。
但在涉及到明斯克这种从各种意义上都极具象征性的城市的得失上,在真的要考虑是否要主动放弃的时候,大胡子还是像历史中考虑基辅得失时一样,并不愿意就此放手。
即使薯条旅重新构建的新战略防线,依然是一条主要依靠明斯克周边地形优势进行防守的力量“薄弱”防线。
即使按照还是被大胡子调来准备接手巴甫洛夫在西方面军职责的叶廖缅科的意见,在别列津纳河构建一条正面更为平坦,地利也更为显着的新防线,从军事角度看上去更加可靠。
但军事方面的挫折,并没有历史中大的大胡子,依然认为在明斯克打一场会战,无论从政治还是军事角度都很有必要。
从政治角度,在当前所有苏军都在退却,整个苏联西部都在提前进行工业大搬迁这种事实上极为损耗士气的行动时。
一场真正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保卫战胜利,哪怕只是暂时的胜利,都会对提振整体国民士气起到极大作用。
从军事角度,作为和※※※一样的战争经济战略家,大胡子认为在明斯克方向“受挫”的德军,极有可能将战略调整向更为实际的,攻占乌克兰东部工业区,或者彻底排除苏联对于德国在北欧资源点的危险。
这种说法显然对于其他苏军高层具有极大说服力,因为即使是在历史中,这种情况也在另外一种局面下成立,并真的促使※※※做出了,让中央集体军群停下冲向莫斯科的脚步,先南下支援的决定。
不过大胡子的固执终究还是改变了,在苏联国防委员会做出这一决定前,其还是选择了征询薯条旅的意见。
虽然征询的对象,是事实上并没有薯条旅身份,只是因为使用了薯条旅提供的健康保障设备,而带上了薯条旅政治背景的沙波什尼科夫元帅。
(一些解释:
1、实际并没有比历史中好太多
历史中被库兹涅佐夫带着完成了神奇突围的部队,实际上只有第3集团军跟随其集团军指挥部行动的部队。
但现在,由于薯条旅之前的操作,包括在格罗德诺南部卷走了第3集团军大部分主力,以及后续在立陶宛南部的碎片收集行动。
这次需要库兹涅佐夫拖着,走出泥潭的苏军虽然人数规模没有变大多少。
但内核却从历史中的第3集团军主力,变成了少量第3集团军部队,外带一大堆原隶属于西北方面军的溃兵。
2、历史中并不存在
历史中的明斯克保卫战,说的严重点,完全是在苏军高层无法干涉的情况下进行的,德军南北两翼的突击力量提前冲过别列津纳河制造桥头堡的行为。
让被斯大林紧急从远东调来救火的叶廖缅科,和在其之后接手西方面军指挥权的铁木辛哥,都只能在德军不断推进的消息中,疲于奔命的不断调动部队徒劳的试图堵住缺口。
3、在明斯克方向“受挫”
事实上德军的推进速度并没有慢很多,与历史中最大的区别也仅仅是6月25日日终,没有完成明斯克西部包围圈,让西方面军剩余部队得以更为顺利的撤回明斯克外围。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苏军继续选择执行向东退却的原定计划,甚至可能不会影响,德军主力到达并攻克明斯克城的时间——历史中6月27日德军主力递近明斯克,6月28日攻克明斯克。
不过一切都是比较出来的,如果说历史中战争第一周德军在南线、北线、中线的战斗情况,可以称为中胜、大胜、超大胜,导致了完全没想到情况如此糟糕的苏军高层,对于战局判断存在过度悲观的话。
那现在,德军在南线、北线、中线打成了迷你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