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狼居胥的余音:降俘处置与草原新秩序的奠基(2 / 4)

加入书签

用:如果巴图最终能够认清形势,愿意归顺,那么可以考虑利用他的影响力,去安抚和管理其他蛮族降俘,甚至作为未来与其他草原部落沟通的桥梁。当然,这需要长期观察和考验,不能掉以轻心。如果他冥顽不灵,继续煽动反抗,则再行严厉处置不迟,但这是下策。

二、普通士兵的分类处置:区别对待,分化瓦解

“五万降俘,数量庞大,成分复杂,不能一概而论。”林慧莲的手指指向方案中的“分类处置”部分,“必须进行细致的分类,区别对待。”

具体方案如下:

1.甄别筛选:

首要分子与顽固抵抗者:通过审讯、降俘互相指认(但要防止诬告)、以及战场上的记录,甄别出此次抵抗中的首要分子、血债累累者以及态度极其顽固、仍有强烈敌意者。这部分人数量不会太多,估计在数百人到一千人左右。对他们,将处以重刑,如长期监禁服苦役,或根据其罪行大小,依法判处死刑(但需谨慎,避免大规模处决激化矛盾)。

一般士兵:占绝大多数。他们多是被部落征召,或在裹挟下参战,本身并非罪大恶极。对这部分人,应以教育、感化、改造为主。

老弱病残者:对于其中确实因老弱病残而失去战斗力,且无明显罪行的,可考虑在登记后,给予一定的生活资料,遣散回原籍(如果原籍明确且路途安全),或集中安置,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轻体力劳动。

2.劳动改造与技能利用:

集中管理,编队劳动:将大部分普通士兵编入“屯垦队”或“工程队”,进行集中管理。他们将参与狼居胥城的重建工作,修复城墙(改为防御与通商两用)、修建道路、开垦城外荒地等。

按劳分配,给予报酬:劳动不是无偿的。要根据其劳动强度和贡献,给予一定的报酬。报酬可以是粮食、布匹、工具等实物,也可以是象征性的货币(未来可在指定区域流通)。目的是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得生活资料,明白“不劳动者不得食”的道理,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通过自己双手可以改善生活,而不是只能依靠掠夺或被施舍。

技能发掘与利用:许多蛮族士兵拥有特殊的技能,如擅长畜牧、狩猎、皮革加工、木器制作、甚至是简单的金属冶炼(草原部落也有自己的铁匠)。要发掘这些技能,将有特殊技能的士兵编入专门的工坊或队伍,从事技术性劳动。这不仅能提高劳动效率,也能让他们产生被需要的价值感。

3.思想教化与文化融合:

语言学习:统一教授通用语言文字。这是沟通的基础,也是文化融合的前提。

政策宣讲:定期组织降俘学习朝廷的律法、政策,特别是关于草原治理、民族平等(在服从中央统治前提下)、发展生产等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印发简单的图文宣传册、组织宣讲员讲解等方式进行。

生活习惯引导: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改变一些落后、不卫生的生活习惯,推广农耕文明的一些优良做法。例如,推广定居生活理念、教授基础的卫生知识等。

文化交流:在条件允许时,可以组织一些小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展示中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尊重他们一些无害的民族习俗,促进相互理解。

三、管理政策:以“安”为核心,以“制”为保障,以“利”为导向

林慧莲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正在被士兵们清理的街道,以及远处战俘营方向升起的袅袅炊烟。“对待这些降俘,核心在于一个‘安’字。要让他们安心,让他们看到活下去的希望,看到未来的出路。”

为实现这一核心目标,林慧莲的军队将采取以下管理政策:

1.建立完善的战俘营管理制度:

集中居住,区域隔离:将降俘按照部落、或之前的编制,相对集中居住,但不同群体间要适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