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烟雨江南的生存智慧:沈家的蛰伏与传承(2 / 3)
起的一天。"
沈清玄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心中豁然开朗。他终于明白,父亲所谓的"忠顺",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在看似臣服的表象下,沈家的根须早已深深扎入江南的土壤,只待春风化雨,便能破土而出。
光阴荏苒,转眼又是十年。北方战事渐息,朝廷开始重视民生,江南的商业逐渐复苏。此时的沈家,虽然不复往日的显赫,却也在悄无声息中恢复了元气。沈清玄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凭借着漕运船队和那些尘封的商业秘籍,一步步重建着沈家的商业版图。
这一天,沈清玄正在书房中核算账目,忽然听到门外传来一阵喧哗。他皱了皱眉,起身走出书房,只见管家神色慌张地跑了过来:"少爷,不好了!朝廷派钦差来了,说是要查抄我们的漕运船队!"
沈清玄心中一沉,但很快便镇定下来。他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无论遇到什么变故,都要记住'忠顺'二字。但忠顺并非盲从,要懂得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钦差大人端坐正堂,面色阴沉。他此次南下,名为巡查漕运,实则是为自己敛财。许多富商已经暗中打点,唯有沈家迟迟没有动静,这让钦差颇为不满。
"沈公子,"钦差呷了一口茶,不紧不慢地说道,"听闻你家的漕运船队近来生意兴隆,却为何迟迟不上缴赋税?莫非是想抗旨不成?"
沈清玄不卑不亢地回答:"钦差大人明察,我沈家向来奉公守法,不敢有丝毫懈怠。只是近来水患频发,漕运受阻,所以赋税才迟了几日。不过今日税款已经备齐,还请大人过目。"
说着,沈清玄示意管家呈上一个厚厚的账本。钦差翻开账本,只见上面详细记录着每一笔收入和支出,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他本想找茬,却发现无懈可击,不禁有些失望。
就在这时,沈清玄忽然轻声说道:"大人远道而来,一路辛苦。我家后院新酿了一些青梅酒,不如大人移步后院,品尝一下?"
钦差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他知道,这才是正题。当下点头道:"既然沈公子如此盛情,本官就却之不恭了。"
来到后院,沈清玄屏退左右,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巧的锦盒,双手奉上:"这点薄礼,不成敬意。还望大人在皇上面前多美言几句。"
钦差打开锦盒,只见里面放着一颗硕大的南海珍珠,珠光圆润,价值连城。他眼中顿时露出贪婪的神色,连忙合上锦盒,干咳一声道:"沈公子真是太客气了。既然税款已经备齐,那本官就先告辞了。"
看着钦差离去的背影,沈清玄轻轻叹了口气。他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想要在这乱世中生存,光靠"忠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懂得变通,甚至不惜同流合污。
夜深人静,沈清玄独自来到父亲的牌位前,点燃三炷香。"父亲,您当年的教诲,孩儿时刻铭记在心。只是这世道险恶,想要保全家族,实在是太难了。"
月光透过窗棂,洒在沈万堂的牌位上,仿佛在无声地回应着儿子的感慨。沈清玄望着牌位,忽然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商道即人道,人心即世道。"他终于明白,父亲所谓的生存智慧,不仅在于审时度势,更在于洞察人心。
又过了数年,新帝登基,大力整顿吏治,江南的商业环境日渐清明。沈清玄抓住这个机会,凭借着诚信经营和创新思维,逐渐将沈家的生意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从丝绸茶叶到钱庄票号,沈家的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隐隐有了超越祖辈的势头。
这一天,沈清玄站在秦淮河畔的画舫上,望着两岸繁华的景象,不禁感慨万千。远处,沈家府邸的轮廓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庄重。他仿佛看到了父亲的身影,正站在那棵百年银杏树下,微笑着向他招手。
"父亲,您看到了吗?沈家又回来了。"沈清玄在心中默默说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