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红颜泣血凉州城(3 / 4)
,一些志同道合的女性聚集到了她的身边。她们中有擅长医术的,有精通音律的,有读过诗书的,也有熟悉市井生活的。她们在秘密的集会上,交流心得,互相慰藉,也分享着各自的见闻与思考。她们会资助贫困的孤女,会为蒙冤的妇人寻找证据,会用巧妙的方式惩罚那些欺压女性的恶徒。她们的行为,在当时看来,无疑是离经叛道的,是“结党”,是“议论时政”(因为她们会讨论导致女性不幸的制度根源)。
何玉凤深知其中的危险,因此对“红颜社”的活动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集会地点不固定,时间不规律,成员之间也有严格的联络暗号和保密纪律。她自己更是行踪不定,除了核心成员,很少有人知道她的真实居所。
然而,她面对的,是韦挺、杨炯这些在长安官场摸爬滚打数十年,精于算计和构陷的老狐狸,以及他们背后庞大的家族势力和情报网络。
“石头”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他通过一个曾受过何玉凤恩惠、却又贪慕虚荣的小吏之女,设法接触到了“红颜社”的外围。他伪装成一个同样对现状不满、渴望改变的底层汉子,向那位小吏之女表达了对“何女侠”的敬仰,并暗示自己愿意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传递消息,或者处理一些“粗活”。
何玉凤对此保持着警惕,但“红颜社”的发展确实需要一些来自男性世界的掩护和帮助,尤其是在传递一些敏感信息或运输物资时。经过几次试探,“石头”表现得“忠诚可靠”且“能力出众”,逐渐获得了那位小吏之女的信任,并通过她,偶尔能接触到一些“红颜社”的边缘事务。
“石头”将他观察到的一切,事无巨细地汇报给韦挺:何玉凤的活动规律(尽管刻意掩饰,但总有迹可循)、核心成员的大致情况、常用的集会地点之一(那间废弃的尼庵),以及……那位容易被收买的小吏之女。
韦挺和杨炯收到情报后,认为收网的时机正在成熟。他们开始着手“制造”证据。
首先,是“书信”。他们找到府中最擅长模仿笔迹的幕僚,根据搜集到的何玉凤的只言片语(或许是某个成员不慎流出的便条),模仿她的口吻,伪造了几封“密信”。信中“透露”了“红颜社”的“真实目的”——并非仅仅是帮助女子,而是要“颠覆男权,女主天下”,甚至“勾结外敌,意图谋反”。为了让“密信”看起来更真实,他们还“提及”了几位参与集会的“女贵”的名字,并暗示她们是“内应”。这些“密信”被小心翼翼地“藏”在了那间废弃尼庵的佛像底座下。
其次,是“人证”。那个贪慕虚荣的小吏之女,成了他们的目标。杨炯派人找到她,先是威逼利诱,许诺给她及其家人好处,若不从,则威胁要揭发她参与“妖党”活动,让她全家遭殃。在巨大的压力和诱惑下,这个意志不坚定的女子最终选择了背叛。她答应在“必要”的时候,指证何玉凤,并按照韦挺等人的授意,“回忆”起一些“证明”何玉凤“野心”的“细节”。
最后,是“物证”。他们从黑市上购买了一些据说是“边境异族”所用的饰品和兵器,同样“藏匿”在尼庵附近,并安排好了“发现”这些东西的“目击者”。
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将这张网猛地收紧。
这个时机,很快就来了。恰逢西域某部落遣使入贡,却在边境与唐朝守军发生了一点小摩擦,虽然很快平息,但已足够让朝廷上下对“边患”和“外敌”的敏感度提升。
韦挺觉得,这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东风”。
**第三章:雷霆一击,百口莫辩**
这天夜里,月色朦胧,曲江池畔的风带着一丝凉意。何玉凤正在那间废弃的尼庵中,与几位核心成员商议下一步如何帮助一位被诬陷盗窃官银的绣娘翻案。她们并不知道,庵外已经被韦挺和杨炯调动的人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