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秦非昔日(2 / 5)
后者更为致命!
要是没有后者的策略,很难解决掉六国贵族之祸,其等虽一时对抗不了大秦,可大不了暂且隐姓埋名,只要他们依旧在民众有威信,等到大秦衰落,再振臂一呼,就会有大批心念六国的民众主动投到他们麾下。
李念公子所讲说的那个大秦历史上便是如此。
那个大秦没有李念公子,未曾注意到要真正解决六国贵族必须摧毁六国贵族在民间的威望,使得大秦崩灭时,六国贵族又跳出来死灰复燃。
虽说最终这帮子六国贵族没干过那位汉高祖,但其等确实又复燃了。
蒙恬的话却让五人有些犯难,昭岳等人派他们过来投诚,自然是想秦人能尽快与他们里应外合将那些人消灭。
可秦人近期不出兵,也就意味着短时间内没法与他们里应外合。
他们还要继续与那些人呆在一起,而拖的时间越长,越可能有变故发生。
从秦人的角度可以理解,毕竟兵少,岛上情况又复杂,秦人为了稳妥,不想在这时冒险出兵,很合理。
且秦人如今已立于不败之地,只需等到更多秦军到来,逐步推进便能获胜占据全岛,又何必急于一时?
但站在他们的角度,便不愿接受,且不说拖的时间久可能有变故,等到秦人援军到来,他们投诚的价值也会被大幅度减低。
等秦人大军到来这座岛,秦人凭自己实力就能扫平岛上一切,那还需要他们投诚?
现在的情况是他们要主动向秦人投诚,而秦人不必要他们投诚,他们投诚属于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偏生主上等人的信物已在这位秦国将军手里,即便现在想要不投诚,也已经晚了,秦人到时把信物送到那位楚王手里,主上等人和那位楚王大概得内讧火并。
而主上等人和秦人火并起来,对秦人而言,无论孰胜孰败,都可接受,完全可以作壁上观,坐收渔翁之利。
着急的是他们,而非秦人!
难怪这位秦国将军听到有信物时,立刻要派人去将信物取来,原来是为了掌握把柄,以此好要挟主上。
这位秦国名将当真名不虚传,步步为营,只要入其瓮中,便没有其他选择可作。
这倒是五人想错了,蒙恬根本没这么想,昭岳等人投诚固然好,然不投诚亦无所谓。
那名多次与蒙恬交流的人道:“将军,此事能否再商议一二?主上是真心实意愿投诚大秦!”
蒙恬道:“如何商议?再商议,本将也变不出兵马,莫非你想让本将手下这点兵马都随你等进山?若本将人马因你等折损,谁来担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