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大唐的诗人们(大唐历史)(2 / 5)

加入书签

sp;   听到李白和杜甫相遇,蒙恬好奇道:“这大唐诗仙和诗圣还遇到了一起?两人关系如何?”

    李念笑道:“关系很好,两人相约同游了一阵,还和另一位诗人高适相见。大唐的诗人很多,不少诗人都彼此见过,还是朋友。如李白与杜甫、孟浩然、高适、王昌龄、贺知章等都曾见过。”

    “杜甫极其崇拜李白,虽和李白同游只有三次,但杜甫为李白写了十多首诗,其中有《春日忆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二首》、《昔游》……更称赞李白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但两人同游的时间不长,且在天宝四年于齐鲁相见之后,两人便再也未曾相见。游历结束的杜甫回到长安,想一展胸中抱负,可惜事不如杜甫所愿,未有成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已在长安困顿了十年,年过四十的杜甫才为了生计接受了一个于他所学无用的官职。”

    “说来,杜甫这位诗圣便是典型的华夏文人,其一面想着要一展抱负,当个好官,为朝廷天下做事,但其一面又想着这个官职不合适,那个官职配不上,只有他们瞧得上的官职才愿去做。”

    “如果没有他们看得上眼的官职,宁愿一直在那等,也不愿去改变一二,还会在那感叹自己郁郁不得志,怀才不遇!”

    听了李念这番话,王翦笑道:“王某曾见过一些人如公子所言,其等常自认是天下大才,可无人为其伯乐,能识而用之,因而在那感叹不能得志,难一展其才。”

    李念道:“杜甫因为生计接受了他不想要的官职,回返家中,可杜甫刚进家门便听到哭泣声,他的小儿子被饿死了。”

    一代诗圣的儿子都被饿死,说明大唐当时的局面已经恶化,自盛世转衰,但也说明杜甫这位诗圣不太顾家,自己在长安困顿十年,连家中的情况也不了解,导致小儿子被饿死。

    始皇摇头道:“这杜甫应是儒家弟子,儒家《礼记》有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以《礼记》这番道理,杜甫连齐家都未做得,又如何治国平天下?”

    王绾也道:“这位大唐诗圣心气太高,太过固执,一味只想当其愿做之官,而不虞实际。若其能改变一二,当不会发生这等惨事!可惜正如公子之言,不入其眼的官位不做,其谈报效家国,谈为天下为朝廷做事,不过是空谈。”

    李念道:“这是很多儒家读书人惯有的毛病,心中有大计,嘴上有大业,可真让其等去做实事,便会不愿。他们的想法便是:他们是要做大事大业之人,岂能蹉跎于此等小事?那是瞧不起他们,在消磨他们的才华!”

    “然而小官不愿做,小事不愿为,又如何能成大事?也是在这一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的生活变得更加困窘。在听说李亨即位后,其安顿好亲人,只身北上想要投奔李亨,可在途中变为叛军俘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