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若有帝如徽钦高三者,可天下共击(1 / 5)
李斯道:“怂国打压武人的原因可以理解,但所为太过,从‘重武轻文’变为‘崇文抑武。
虽说“乱世当用重典,沉疴须下猛药”,可怂国的猛药显然下过头了,反而从药成了毒。
想到怂国那些文官的待遇,李斯都有些羡慕,但如果真要让李斯选,他不会到怂国去。
李斯道:“怂国之所以拔高文官地位,一在拔高武人地位,扭转重武轻文”之风,二在想通过优待文官,收天下士子之心,使怂国社稷更为稳固,三则为......”
说到这,李斯停了下来,始皇道:“说下去,朕想你无罪!”
李斯这才继续:“三则是多设官职,多增官吏,可分薄官吏之权。”
便是花费大量的财货将文官待遇提起来,荣养这帮人,既可压制武人,还能让文官们不会造反。
“此策于怂国开国时倒不错,可在两三代后当变之,若不变,怂国文官越来越多,对怂国财政造成巨大困扰。”
“且怂国文官势大,武人势弱,文官凌驾于武人之上,会让怂国军队实力进一步削弱。”
李斯虽可划分为文官,但他没有赵宋时文官对武将的提防。
“其三者,怂国治国之学不对,怂国君臣皆习读那......怂国儒家,以之为选才标准,怂国想参与科举者皆须习读。”
“而怂国儒家,似只重经义清谈,而不重实务,因而以此选官虽看似人才辈出,可选出者真是贤臣否?”
尽管那书册里并未提到怂国科举和怂国儒家具体是怎么回事,但以李斯的才智,窥一斑便可猜到许多。
“以此选出者,只能说其等科举考得好,怂国儒学学得不错,不表示其等真有能力,更不表示此辈能有功于君,有功于国。”
“怂国优待其等,其等未必会以忠心报怂国,如那‘桧”,再如金国南下时,配合金人为恶者!”
“虽说人之才能品性并非皆由其习读学说决定,但定会受其影响,因而才言怂国选错了治国之学,以怂国儒家治国,实大错矣!”
李斯不知道儒家在华夏历史上的地位,且儒家也还没成为过治国之学,因此他直言怂国以儒学治国就是不行。
“其四者,怂国君王软弱昏庸,那怂仁宗、怂神宗、怂哲宗皆行过变法改革之事,其中尤以那怂神宗为最,于怂国大行变法改革!”
“然其虽与变法派支持,却不能一贯之,变法改革当有恒心毅力,有时在明知是错时也当继续推行,因停下的结果可能比错的结果更坏,且制立新法,又怎能不出错?”
“岂能因有错,有人阻挠,便于半途而废止?仅这一点,那怂神宗便不如孝公远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