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净壤深植与星海低语(2 / 2)
,与“锚点”
网络内之前记录到的、那些技术人员“感知异常”
(听到嗡鸣、感到被注视)的时间点,存在高度重合!
仿佛那种来自“归墟”
的、被重新定义为“被动反射”
的微弱信号,其影响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一种更隐晦、更文化化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些敏感个体(艺术家、创作者)的意识中,激起了创造性的涟漪!
“它…还在试图‘沟通’?”
郑雅萍感到一种复杂的战栗,“不是通过灾难,而是通过…灵感?”
这是一种全新的、完全出预料的作用模式!
林建奇凝视着分析报告,没有下达任何指令。
他意识到,他们可能又犯了一个错误——试图用“非黑即白”
的框架(威胁非威胁)去定义一个可能完全乎人类理解的存在。
“归墟”
可能既非恶魔,也非机器。
它或许是一种人类无法理解其沟通方式的“邻居”
,之前的剧烈反应源于人类“砸墙”
式的鲁莽探索,而现在的“灵感涟漪”
,则是它在人类停止砸墙后,一种尝试性的、温和的“叩门”
。
“更新策略,”
林建奇最终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净壤’计划增加新单元:成立‘星际文化现象研究组’。
任务:监测、收集、分析此类可能源自‘外部’的文化灵感现象,尝试理解其模式,但绝对禁止任何形式的主动回应或模仿。”
他们不再建造高墙,也不再试图调整整个社会的“频率”
去完全规避。
他们开始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得体的邻居——保持安静的观察,倾听那些可能来自墙外的、微弱而奇异的声音,但不轻易打开门扉。
净蚀中心的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更加玄妙的阶段。
一部分人依旧致力于社会的内在韧性建设。
另一部分人,则成为了人类文明的“感官”
,谨慎地延伸向那片充满未知的星海,尝试解读那些可能来自深空的、化为文化隐喻的“低语”
。
林建奇的办公桌上,一边放着《中小学理性思维课程改革方案》。
另一边,放着《“寂静回声”
主题艺术作品年度分析报告》。
他既是园丁,精心培育着文明的幼苗。
也是守望者,凝视着星空深处那些无法理解、却可能永远改变了人类文化基因的微妙影响。
方尖碑依旧静默矗立。
但其守护的,已不仅是内部的秩序,更是在面对无限未知时,那份珍贵的、兼具好奇心与定力的智慧。
故事从未结束,只是人类终于意识到,宇宙的故事可能远比想象中更为复杂和奇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