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人心为岸与永夜微光(2 / 3)
壤”
社区宣讲的退休老教师,用最朴素的道理和长期的、不带功利性的关心,慢慢融化了孩子心中的坚冰。
同时,网安部门通过技术手段,向那名高中生匿名揭示了境外联系人的真实意图和其关联的多次网络犯罪记录。
在恐惧与希望的交织中,那名高中生最终选择了相信身边的善意,并接受了国家的特才培养计划。
一颗可能堕向黑暗的种子,被成功地引向了光明。
这只是无数案例中的一个。
“微光2o”
计划在全国范围内si1ent地运行着,每一天都在进行着类似的不为人知的争夺。
这不是轰轰烈烈的战斗,而是细雨润物般的守护。
与此同时,对历史疑案“回声”
计划及其“长夜”
事故的调查,在尘封的档案和耄耋老人的模糊记忆碎片中艰难推进。
拼凑出的信息显示,“回声”
计划旨在通过大规模协同实验(甚至动用了当时尚在雏形的计算机网络),放大和测量集体意识可能产生的物理效应。
而“长夜”
事故,并非爆炸或泄漏,而是在一次极限实验中,所有参与实验的人员集体陷入了长达72小时的深度昏迷,醒来后大部分人对实验过程记忆模糊,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部分人出现了类似今天“锚点”
技术人员报告的“感知异常”
症状。
实验数据被彻底封存。
报告结论语焉不详,只提及“观测到无法解释的意识海啸及其回响效应,风险不可控”
。
“所以,‘归墟’现象…或者说集体意识对现实的影响…早在几十年前就被意外触过?”
郑雅萍感到历史的循环令人窒息,“付书云…他是否通过某种途径,接触到了这些被封存的、危险的知识?”
“很可能。”
林建奇道,“他的‘天才’,部分是建立在前人盲目探索留下的、带血的教训之上。
‘摇篮’是更危险、更系统化的第二次尝试。”
历史的尘埃之下,埋藏着人类屡次触碰禁区的代价。
就在调查似乎难有突破时,一位曾是“回声”
计划外围数据记录员、现已垂暮的老人,在弥留之际,向前往探访的调查人员断断续续地重复着一个词:
“逆模因…(anti-)…他们想用…逆模因…锁住它…”
逆模因?这个概念远那个时代的技术背景!
它指的是一种能够主动抑制自身信息传播、让人无法记忆或理解的概念或信息!
“回声”
计划的后继者,可能尝试制造一种“概念性的锁”
,将那次实验观测到的可怕现象本身“锁”
起来,让它无法被传播、被理解、被再次触及!
这或许才是“长夜”
事故后真正的善后工作!
而这个“逆模因”
锁,显然随着时间流逝和人员的离散,效力正在减退。
付书云或许正是那个部分免疫了“锁”
的效果、偶然窥见真相一角的人!
这个现让林建奇背脊凉。
人类过去不仅尝试过测量,甚至可能已经制造出了针对这类威胁的、基于信息层面的防御武器,只是我们自己都快忘记了!
“立刻寻找‘逆模因’相关的任何资料!
哪怕是传说、臆测、科幻作品也不放过!”
林建奇下令。
这可能是通往全新防御方式的关键。
与此同时,“锚点”
网络内,经过优化的集体冥想训练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