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o4章 遗产阴影与明暗之间(2 / 2)

加入书签

的认可。

湖北云梦,程俊杰被评为“最美社区人”

,他的朴实和坚持成了社区的美谈。

南昌,梁露的理论着作出版,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她即将赴国外进行学术交流。

浙江嘉定,沈舟在网安岗位上屡立新功,成功预警并阻止了多起网络诈骗和攻击事件,成为了“净壤”

基层网络的中坚力量。

就在净蚀中心试图引导西北少年的光明力量时,密钥的监控系统再次捕捉到异常!

这一次,异常来自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向——某大型在线学术论文库的预印本服务器。

一篇即将布的、关于“基于随机种子的下一代网络身份认证协议”

的论文预印本,其核心数学框架,与“幽灵”

协议依赖北欧算真随机数的逻辑存在高度结构性相似!

虽然论文作者对其进行了大量改进和合法化包装,但其灵魂深处的“血缘”

难以完全掩盖。

论文作者是东部某顶尖大学的一位年轻副教授,学术背景干净,并无任何不良记录。

“摇篮的‘遗产’,已经开始尝试披上学术的外衣,进入主流视野?”

郑雅萍感到事态严重。

这比藏在暗网或深空更加危险,因为它寻求的是合法性和认可度。

“立刻深度调查该副教授的所有背景,其科研项目资金来源,国际合作对象!”

林建奇下令,“密钥,模拟分析该论文所述协议一旦被广泛应用,可能存在的后门和漏洞。”

调查结果令人不安:该副教授近年来与境外某家背景模糊的“前沿科技基金会”

往来密切,该基金会资助了其多项研究。

而论文中的核心思路,正是在他访问该基金会下属的研究机构后产生的。

“基金会只是幌子!”

林建奇断定,“‘摇篮’的触角,或者其遗产的继承者,正在尝试通过‘学术洗白’的方式,让危险的技术披上合法的外衣,甚至可能试图将其植入未来的网络基础协议之中!”

这是一种更长线、更隐蔽、也更危险的渗透策略。

“是否要联系校方,阻止论文布?”

郑雅萍问。

“不,”

林建奇摇头,“阻止一篇论文容易,但会打草惊蛇。

我们需要知道更多:这个基金会,还有哪些‘合作’项目?哪些学者被其影响?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他沉思片刻,做出了一个决定:“让我们的技术专家,以同行评审的身份,接触这篇论文。

从纯学术角度提出尖锐的、关于其安全性的质疑,逼迫作者暴露更多技术细节,甚至其背后的支持力量。

同时,启动对那个‘前沿科技基金会’的全面调查。”

光明与黑暗的界限,在这一刻变得模糊。

西北少年试图将黑暗遗产引向光明。

而黑暗的继承者,却试图为毒药穿上学术的糖衣。

净蚀的战场,从此不再仅仅是网络空间和深空,更扩展到了学术的殿堂和思想的领域。

林建奇感到肩上的担子前所未有的沉重。

守护,不仅需要技术、武力、法律,更需要洞察人心的智慧和扞卫真理的勇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