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o2章 低语沉渣与青春免疫(2 / 2)
得到了最美好的传承。
南昌,梁露在学术领域取得了突破,其基于自身经历研究的“创伤后心理重建”
模型获得了国家级奖项。
她将个人的不幸,转化为了普适性的社会财富。
“净壤”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项目率先在几个试点城市的中小学展开。
形式包括漫画、动画、互动游戏和情景剧,旨在潜移默化地提升孩子们的网络风险意识和科技伦理观念。
一日,项目组收到一位试点中学老师的反馈:该校一名平时沉默寡言、酷爱编程的初二学生,在观看了关于“技术滥用后果”
的情景剧后,主动找到老师,坦白了自己曾受网上找到的一段“好玩”
代码启,编写了一个可以偷偷锁定同学电脑屏幕的小程序,并为此感到后怕。
项目组立刻意识到,那段“好玩”
的代码,很可能与沈舟现的游戏机作弊程序同源,都是“幽灵”
遗产的变种。
他们迅联系了该学生,在保护其隐私的前提下,由专业技术人员对其电脑进行了检查。
果然,现了一个隐藏文件夹,里面存放着多个从境外论坛下载的、标注为“教学用途”
的代码压缩包,其中一些确实包含了经过伪装的恶意功能模块。
“这些‘孢子’…已经飘到了孩子们的书桌上。”
郑雅萍感到一阵心惊。
“立刻对所有这些代码包进行溯源和分析!
清理网络环境!”
林建奇下令。
更重要的是,那个学生因为教育的及时介入,避免了一次错误的尝试。
他的编程天赋被引导向了参加正规的青少年信息学竞赛。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林建奇。
他意识到,对抗“摇篮”
和其遗产,不仅需要高端的尘光密钥和深空监控,更需要这种扎根于基层、防患于未然的“青春免疫”
系统。
他在“净壤”
计划的进展报告中加重了笔触:
“建议将网络安全和科技伦理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
投入资源培养兼具技术能力和人文关怀的师资力量。
对于现的有技术天赋但可能误入歧途的学生,要建立早期现和精准引导机制。”
与此同时,密钥对那个古老暗网痕迹的监控终于捕捉到一丝微弱的信号残留——痕迹最终指向了一个位于南美洲某国的、几乎被遗忘的公共图书馆的局域网ip。
该图书馆的电脑设备老旧,管理松散,经常被附近社区的孩子和无家可归者使用。
线索似乎又指向了底层和边缘地带。
高端与低端,深空与市井,过去与未来…
“幽灵”
的阴影及其遗产,以一种复杂而诡异的方式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多层次、全维度的威胁图景。
净蚀的锋芒,因此也必须变得更加灵活,既能仰望深空,也能俯身市井,既能应对高精尖的攻击,也能防范最朴素的恶。
林建奇知道,这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全面战争。
而希望,在于下一代能否建立起更强大的免疫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