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火种余烬与意识边疆的终章(1 / 3)
南极洲,毛德皇后地边缘。
寒风卷起万年冰晶,抽打在“冰镐”
基地的穹顶之上,出呜咽般的嘶鸣。
基地深处,陈刚站在巨大的观察窗前,脚下是沉睡的冰盖,头顶是永恒旋转的极地星空。
屏幕上,“方舟”
那死寂的轮廓如同悬于人类头顶的冰冷墓碑。
而在脚下的冰层深处,张伯伦最后的“火种”
——那具被基因密钥锁死的“茧中人”
胚胎——刚刚在炽热的地核熔流中化为离子尘埃。
物理的威胁被终结,但意识的战场,硝烟远未散尽。
核心战场:审判“火种”
与界定“存在”
特别国际法庭的最终裁决:
经过数月激烈的法庭辩论、伦理听证及闭门审议,“茧中人”
胚胎处置特别国际法庭做出历史性判决:
一致认定“茧中人”
胚胎为“光痕”
组织及“熵减协会”
实施反人类罪的核心犯罪工具及产物。
以人类集体安全为最高准则,驳回“无限期研究”
及“引导新生”
方案。
裁定:在严格监督下,对胚胎实施物理性彻底销毁(已执行),销毁过程所有数据封存于联合国监管的最高机密数据库,仅可用于反神经犯罪及生物安全研究。
判决依据的核心突破:
“工具性存在”
的法理定义:法庭次在判决书中明确界定——“当一种生物造物从其设计本源即被剥夺意识产生的自然生理基础与可能性,其存在唯一目的即为承载或服务于外部意志的植入与控制时,该造物不具备‘潜在人格’或‘意识主体’资格,应被视为高度危险的犯罪工具。”
这为未来类似案件的处置设立了先例。
“安全阈值”
原则:判定任何对该胚胎的“研究”
或“引导”
,其不可控风险远潜在科学价值。
在现有科技无法确保其绝对无害化(如彻底移除其万能容器特性)前,预防性消除是唯一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选择。
“意识权”
入宪的曙光:
法庭判决的余波直接推动了《人类神经权利与数字意识保护国际宪章》的最终定稿与签署。
核心条款得到强化:
意识自主权(第1条):明确扩展至“潜在意识展可能性”
(保护胎儿、深度昏迷者等),并禁止任何形式的非自愿意识读取、写入、修改、删除、转移或封存。
神经数据主权(第3条):神经数据被定义为“意识的外延”
,个人享有绝对所有权及删除权。
任何采集需明确、自愿、知情同意,并设定严格保存期限与销毁机制。
“工具性意识”
禁令(第7条):直接援引法庭判决,禁止一切以制造“无意识载体”
或“可编程意识容器”
为目的的生物及神经科技研究与应用。
这份凝聚着血泪教训的宪章,次在全球法律框架内,为“意识”
划定了不可侵犯的疆界。
战场二:清算“余烬”
与归零的权杖
“渡鸦”
的终局:
持续数月的全球“化学光痕”
天网追踪与“权杖”
信标诱捕行动取得决定性战果。
“渡鸦”
在试图通过东南亚某加密节点转移ptif基金最后的核心加密资产时,其独特的生物信号(混合了高浓度“净心剂”
代谢物与应激激素特征)被边境口岸的生物传感阵列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