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基因锁链与暗河溯源(1 / 4)
“秃鹫”
基地的胜利,笼罩在沉重的悲恸之中。
李晴的遗体覆盖着庄严的旗帜,被缓缓移出维生舱。
她的牺牲如同一道深刻的烙印,刻在每个幸存者的心上。
陈刚站在指挥台前,眼中布满血丝,悲伤被一种更为冷硬的决心取代。
他接过了那柄无形的、染血的权杖。
屏幕上,代表“方舟”
的光点虽然黯淡(休眠状态),但其庞大的、冰冷的轮廓,依旧是人类头顶无法忽视的威胁。
而张伯伦,那个缔造一切的“导师”
,正被严密押解回最高安全级别的审讯中心。
清算,才刚刚开始。
核心战场一:沉默的方舟与基因锁链。
轨道上的“方舟”
虽然休眠,但绝非无害。
休眠状态不稳定,且其内部复杂的生物机械系统存在未知风险。
能量枷锁:技术组启动“方舟”
周边所有可用监测卫星(包括临时变轨调用的),构建24小时不间断的多维度监控网:
能量场禁锢:持续向“方舟”
定向射特定频谱的抑制能量场(基于张伯伦密钥激活信号的反向调制),如同无形的牢笼,压制其任何苏醒迹象。
生物信号监听:高灵敏度探测器持续监听其散逸的、极其微弱的生物电信号。
目标:捕捉任何代表胚胎意识恢复或系统异常启动的“噪音”
模式。
任何异常波动都将触最高级别警报。
物理封锁预案:“裁决者”
动能平台及数枚搭载大功率电磁脉冲弹头的卫星保持战备状态,轨道参数持续微调,确保能在最短时间内对“方舟”
实施物理层面的彻底瘫痪或摧毁。
基因密钥的囚徒:从ubs金库夺回的“ac-Ω”
骨髓干细胞样本,成为控制“方舟”
的唯一钥匙,也是最大的风险点。
最高等级生物隔离:样本被置于地下深层实验室的“生命之匣”
——一个由多重物理屏障(贫铀合金、液态金属隔层)、能量场屏蔽(反生物电共振场)以及绝对零域低温维持的终极囚笼。
密钥的“齿痕”
解析:技术组对样本进行纳米级的基因测序和功能激活图谱测绘。
目标:彻底解析“端粒酶逆转录触因子-氏变异体”
的作用机制及其与“方舟”
控制核心的精确对应关系。
这不仅是为了稳固控制,更是为了寻找在不依赖原始样本的前提下,永久关闭或安全拆解“方舟”
的可能性。
备份与陷阱:样本被分割成数份,存放于全球多个绝对机密的“末日地堡”
。
同时,在样本的基因序列中,技术组植入了数层极其隐蔽的“逻辑炸弹”
和“溯源标记”
。
一旦样本被非法激活或试图复制,将触自毁或暴露窃取者的物理位置。
核心战场二:暗河溯源——张伯伦的帝国残骸。
张伯伦被押入代号“沉默之塔”
的审讯中心。
他戴着特制的神经抑制项圈和生物电屏蔽手铐,关押在完全电磁屏蔽、无任何自然光的房间。
他像一尊石像,闭目养神,对任何问题置若罔闻。
撬开他的嘴需要铁证和耐心。
怀表的灰烬与数字烙印:对日内瓦会场收缴的、内部被生物降解装置焚毁的怀表残骸进行分子级分析:
腔体残留物:在烧焦的凝胶残留中,检测到极其微量的、与“ac-Ω”
样本同源的骨髓干细胞特征蛋白碎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