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世界首富与归家密途(1 / 2)
两年前,当许振峰从牛金城手中全面接手横丰集团时,整个地产行业还处在“野蛮生长”的尾声,彼时横丰旗下已建、在建的楼盘遍布全国两百多个城市,数量多到需要专门的团队用三个月时间才能梳理完详细清单。
那时的地产市场,虽已显露出“由盛转衰”的疲态——部分城市出现库存积压,购房者观望情绪渐浓,银行对房企的贷款政策也开始收紧,但许振峰接手后的横丰地产业务,却走出了一条逆势上扬的曲线。
他没有延续牛金城“广撒网”的扩张模式,而是迅速组建专项评估团队,对每一个楼盘的区位、配套、目标客群进行重新定位:对于三四线城市同质化严重的刚需盘,他砍掉了原本计划追加的装修成本,转而推出“精装改简装”的高性价比套餐,同时联动当地中介机构开展“老带新返现”活动;对于一二线城市核心地段的改善型住宅,他则砸重金升级社区绿化与物业服务,邀请知名设计师打造“定制化户型”,甚至在楼盘内配套建设双语幼儿园与高端会所。
一系列精准的调整,让振峰地产公司的楼盘在市场上迅速脱颖而出。
到2017年元旦这天,当许振峰坐在办公室里,看着助理递来的销售报表时,连他自己都忍不住微微颔首——报表上的数据显示,旗下所有在售楼盘已全部售罄,其中广市番区的超级豪华别墅区更是创造了“开盘即秒空”的奇迹。
这座别墅区选址在番区生态廊道旁,背靠青山、前临人工湖,每一栋别墅都配备独立庭院、私人泳池与地下车库,户型面积从300平方米到800平方米不等。
早在开盘前三个月,全国的富豪们就已通过各种渠道打听房源信息,明星大腕的经纪人、商业巨贾的助理、甚至一些低调的官场家属,都托关系想预留名额。最终,开盘前已有八成房源被提前预订,剩下的两成房源在上线销售平台的瞬间,就被数千人同时抢购,系统一度陷入短暂卡顿。
“许总,这是最终的盈利结算报告。”房地产公司助理的声音打断了许振峰的思绪。他接过报告,目光落在“净利润1000亿”这个数字上——两年前接手时,他的预估盈利是800亿,如今不仅超额完成目标,还手握大量闲置地皮。这些地皮大多是当年接手横丰地产时一并打包过来的,按照牛金城原本的规划,它们都会被打造成新的楼盘。
但许振峰作为“重生者”,比任何人都清楚未来地产行业的走向:再过几年,随着人口红利消退、政策调控加强,房地产业将彻底进入“寒冬”,大量未完工的楼盘会变成烂尾楼,偏远地区的小区会因入住率过低沦为“鬼村”,那些盲目扩张的房企轻则资金链断裂,重则直接破产。
“这些地皮,暂时先不动。”许振峰合上报告,语气坚定,“把城东那块地改造成商业综合体,引进国际一线品牌和连锁超市;城西靠近高校的地皮,建两栋写字楼,优先租给科技公司;还有城南那块空地,做成市民体育馆,配套网球场和篮球场;城北的地块……就建个游乐场吧,孩子们能多个去处。”
反正他不缺资金回笼的压力,与其跟风盖楼冒风险,不如将地皮转化为多元化的商业资产,既符合城市发展需求,也能为未来留下更多可能性。
其实,许振峰心里清楚,振峰地产公司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牛金城打下的基础。牛金城在选地方面堪称“天才”,他挑选的地块往往兼具区位优势与升值潜力,营销模式也贴合市场需求,可他最大的问题就是“冒进”——为了扩大规模,他不惜高息借贷,把盘子铺得太宽、太大,一旦遇到市场波动,资金链就会面临巨大压力。
而许振峰的优势,恰恰在于“稳”——万亿资产的家底让他有足够的底气调整策略,不用为短期现金流焦虑,也能从容地将资源整合优化。
不过,此刻许振峰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