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区级示范课(2 / 3)
明脸上堆满笑容,侧身让开:“各位领导,请进!这就是我们精心准备的示范课堂,请多指导!”
几位视导组成员鱼贯而入,表情严肃,目光如同探照灯,迅速扫视着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光洁的地板、崭新的书架、整齐的桌椅、专注的学生、漂亮的板书……他们微微颔首,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郑明殷勤地引导他们在教室后方预留的几把舒适的软椅上落座。
王海峰深吸一口气,脸上职业化的笑容瞬间变得更加灿烂,他大步流星地走上讲台中央。皮鞋踩在光洁的地板上,发出清脆的回响。
“上课!”他的声音洪亮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
“起立!”班长清脆的声音响起。
“老师好——!”全班学生齐刷刷站起,声音洪亮而整齐,如同经过精密校准的机器。
“同学们好!请坐!”王海峰满意地抬手示意。
示范课在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节奏中开始了。王海峰的开场白热情洋溢,引经据典,对《故都的秋》的创作背景和郁达夫的生平如数家珍。他的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配合着恰到好处的手势,显得游刃有余。提问环节更是被他设计得如同行云流水。他抛出一个个看似开放、实则答案早已限定好的问题,目光精准地落在那些他“信得过”的城市学生身上。
“林雪薇同学,”王海峰笑容可掬地看向教室中央,“请你谈谈,作者笔下‘陶然亭的芦花’这一意象,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林雪薇从容起身,身姿挺拔。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带着一种受过良好训练的从容:“老师,我认为‘芦花’这个意象,寄托了作者对故都北平深切的眷恋和一种物是人非的淡淡哀愁。芦花纷飞,象征着时光流逝和美好事物的易逝,与作者当时漂泊异乡、思念故土的心境高度契合……”她的回答条理清晰,用词精准,几乎完美复述了王海峰教案上的标准答案,甚至还加入了一点自己的“优雅”修饰。
“非常好!理解深刻,表述精准!”王海峰不吝赞美,带头鼓掌。教室里立刻响起一片配合的掌声。视导组的一位领导微微颔首,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摄像机镜头无声地转动,捕捉着这“完美”的师生互动。
王海峰脸上的笑容更加自信。他目光扫过台下,如同一位掌控全局的导演,寻找着下一个“演员”。他的视线最终落在了靠窗位置的张二蛋身上。那个位置光线稍暗,张二蛋微低着头,身体依旧紧绷着。
“张二蛋同学!”王海峰的声音带着一丝刻意的温和,仿佛在展示他的“一视同仁”,“请你回答一下,‘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这个细节描写,好在哪里?”
被点到名字的张二蛋身体猛地一颤,像被电流击中。他极其缓慢地、带着一种近乎僵硬的姿态站了起来。全班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后方的摄像机镜头也无声地对准了他。巨大的压力让他本就苍白的脸色瞬间褪尽了最后一丝血色,嘴唇微微哆嗦着。他放在桌下的手,死死地抠着裤子,指甲深深陷进粗糙的蓝色布料里,指关节因为用力过度而泛出惨烈的青白色,手背上细细的血管都凸了起来。
他张了张嘴,喉咙里发出几声干涩的“嗬嗬”声,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汗水顺着他的鬓角滑落,滴在崭新的课桌桌面上。他能感觉到王海峰投来的目光,那目光看似温和,深处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催促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威胁。他也能感觉到后排视导组领导审视的目光,如同芒刺在背。他甚至能感觉到那黑洞洞的摄像机镜头,像一只冰冷的眼睛,将他所有的窘迫和恐惧都无情地记录了下来。
时间在窒息的沉默中粘稠地流淌。每一秒都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王海峰脸上的笑容有些挂不住了,他轻轻咳嗽了一声,再次开口,声音里多了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