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扬眉吐气(1 / 2)

加入书签

养心殿内。

弘历捏着阿桂的奏报,指尖划过“倭人求购五万火枪、千门火炮”的字样,喉间发出一声冷笑:“德川吉宗胃口倒不小,真当我大清的军械是寻常货物?”

张廷玉率先奏道:“阿桂处置得当,以边军急需为由拒售火器,只许长刀粮草,既拿捏了幕府命脉,又没坏了‘邦交’的面子。”

弘历将奏报拍在案上,眼中精光闪动。

“他倒是精明。此前火器换装淘汰的火绳枪、红衣大炮虽不如新式火枪火炮,但威力足以横扫倭国诸藩,若真落到叛军手里,反倒添乱。

阿桂这步棋走得稳——既赚了银子,又没让利器外流。”

傅鼐上前一步奏道:“皇上,倭国所求火器数量庞大,显见其扩军之心未死,需严加提防。”

弘历颔首,沉声道:“传朕旨意,即刻成立军贸司,隶属兵部管辖,由傅鼐牵头,苏琦掌钱粮、周明远督军械,专门处理外藩军器粮草交易。

凡外销物资需军贸司核查备案,新式火器一概不准出洋,旧制军械外销需经朕亲笔批准。”

傅恒上前一步奏道:“皇上圣明,军贸司可定下规矩:凡外藩军贸交易,必须由军贸司统一经办,严禁任何商号、个人私自与外藩买卖军械粮草,违者以通敌论处,货物充公,另罚十倍银钱。

如此既能垄断渠道防私售,又可借军械粮草钳制对方,朝廷收益与控制权两全。”

弘历眼中笑意渐起:“就依你们所议。告诉阿桂,粮草长刀按时交割,让德川吉宗知道,大清既能给他生路,也能断他后路。

军贸司的牌子三日内挂出来,往后外藩求购军械,都得按规矩来。”

众臣齐声领命。

三日后,兵部衙门侧街的院落外已挂起“军贸司”的朱漆牌匾,锣鼓声中,新任军贸司司长蔡新身着正二品官服,接过傅鼐亲手递来的鎏金印信。

蔡新原在兵部掌管军械采购十余年,熟知各类军器规格与采办流程,正是傅鼐力荐的人选。

傅鼐站在廊下叮嘱道:“蔡司长,军贸司虽新立,规矩却不能含糊。

务必盯着沿途押运,按契交割。”

蔡新躬身应道:“大人放心,属下已将军贸司规章抄录成册,司内官吏皆已熟记。倭国的单子已入档备案,押运官的文书也已核验,只等货物装船便发令放行。”

此时的天津港正是一片忙碌景象,临时征调的近百艘民间商船在码头依次排开,船身首尾相接,几乎占满了半条港湾。

其中最大的三艘“福顺号”“昌远号”“聚盛号”尤为惹眼,船身巍峨如小山,主桅杆直插云霄,帆布收拢时像垂落的巨幅锦缎。

船主们正领着船工在甲板上忙碌,有的用桐油涂刷舱底木板,有的往缝隙里塞麻丝防潮,还有的在加固舱内横梁——这些商船本是常年跑西洋贸易的“老江湖”,听闻朝廷为军贸征船,给出的雇银比寻常商运高出三倍,还包全程粮草补给,便都闻风而来。

码头上的监运吏员拿着名册核对船号,对身旁的清军水手笑道。

“这些商船可比漕船能装多了,寻常漕船载五千石就吃水深,您瞧这‘福顺号’,三万石粮食装进去也只到吃水线,难怪军贸司特意挑了它们——既省了船队数量,又能加快航速,避开那些海盗正合适。”

水手点头应着,目光扫过正在装货的跳板,只见搬运夫们扛着粮袋稳步前行,麻袋上的“军贸司监制”印记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只是没人注意,这些粮袋比寻常军粮要轻些,拆开来看,里面的糙米虽颗粒完整,却透着一股陈旧的米香。

“别挑挑拣拣的!”军贸司吏员见搬运夫皱眉,厉声呵斥。

“只要没霉没蛀就能装!倭人要的是救命的粮草,还敢嫌口感?能让他们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