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战争赔款(2 / 2)
不会让清国抓到由头,也绝不让风声漏出去。”
倭国银矿极为丰饶,尤其是石见银山一带,这座银矿自1526年开采,在16至17世纪,其产出的白银一度占据世界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即便步入18世纪,石见银山辉煌不再,每年仍有数十万两白银产出。
开采的白银不仅供国内流通,更通过长崎等港口大量出口,仅与大清的贸易中,每年便有数百万两白银流出,用以换取丝绸、茶叶与瓷器。
幕府库中借着常年的矿产税与贸易抽成,本就积着不少存银。
不到三日,首期赔款一千万两白银,便已悉数备齐——其中绝大多数是库中封存多年的旧银。
约定交割那日,陈勇派来的接收船只靠岸后,验过银两成色与数目无误,当即搬装上船。
直到满载白银的船只消失在海平面,徘徊东京湾外海多日的舰队才缓缓调转船头,朝着大清方向驶去。
而在长崎港与平安港,此时已起了另一番动静。
这两处港口本就遭过清国水师的炮轰,如今望去,昔日繁华的码头只剩一片焦土,烧黑的木桩在海风中歪斜摇晃,焦糊的木板间还能看见未燃尽的渔网残片——前些日子炮声震天时,大半百姓早已拖家带口逃往内陆,剩下的也多是舍不得祖屋的老弱,守着断壁残垣苟延。
幕府的告示贴在残存的牌坊上,港口方圆十里之地,已由清国租借,倭国子民须十日内撤离,逾期按“抗令”论处。
一个瘸腿的老渔民拄着拐杖站在告示前,浑浊的眼睛里滚下泪来。
“早就是一片黑炭了,清国还要把这焦土圈起来当宝贝……是嫌烧得不够干净,还是要在咱骨头渣上插他们的旗子?”
旁边卖海产干货的货郎蹲在地上,摸着被炮弹震裂的货箱,声音发颤:“上个月炮响时,我儿子就在码头上搬货,到现在连尸首都没找着……,如今又要我们十日内滚?这是把人往绝路上逼啊!”
人群里的抱怨像闷雷似的滚过,却没人敢大声叫嚷——街角处,幕府的武士正踩着焦土巡逻,刀鞘上的铜饰在残阳下闪着冷光。
有人偷偷往租借地的方向瞥,只见清国的士兵已开始在焦土上插界碑,黄龙旗在断墙间升起,猎猎作响,像在这片废墟上钉下了新的烙印。
清国水师大败倭国水师的消息,于十二月下旬传回京城,瞬时掀起的热潮,比大小金川荡平、琉球海战告捷、蒙古平叛定局时更盛三分。
茶馆里的说书人刚拍响醒木,就有茶客急着拍桌:“先生快讲!这次是不是把那些倭船轰得连板儿都不剩?”
“那是自然!”说书人折扇一扬,声音震得茶碗嗡嗡响,“咱们‘江苏号’主炮一响,倭国旗舰当场炸成碎片!想当年康熙爷在位时,这些倭贼就敢窜到浙江沿海,抢了渔船杀了渔民。
雍正爷那会儿,他们还敢在福建外海劫咱们的漕船——这回可算遭了报应!”
角落里穿短打的汉子猛地灌了口酒:“我爹就是雍正六年在厦门港被倭人砍了一刀,瘸了半辈子!今儿听这信儿,比喝了三坛好酒还痛快!”
旁边卖杂货的老汉接话:“可不是嘛,这些年谁没听过倭人上岸掳人的事?如今被咱们水师堵着揍,活该!”
街头孩童举着木枪喊杀,仿的是水师炮手的模样。
《中华日报》的号外刚出摊就被抢空,连不识字的老妪都要拽着识字的后生问。
“是不是把那些倭寇全打跑了?”这股热潮里,既有扬眉吐气的振奋,更有对过往积怨的宣泄,九门内外,处处是“天威扬于四海”的欢呼。
……
紫禁城太和殿,新年朝会透着股子压不住的喜气。
依近年惯例,首项议程即由户部奏报上年财政收支事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