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殿试结束(2 / 3)

加入书签

利,共围辽国。

待其疲于奔命,我朝以仁义之师收复失地,必能事半功倍。”

文章骈散结合,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暗藏迎合圣意的圆滑。

苏颂推了推眼镜,从天文历法角度切入:“燕云地处北境,星象主兵。

昔年太宗北伐失利,或因未察天时。

今当设观星台于边境,观测天象,择吉而动。”

继而论述展海运,绕过辽人控制的陆地商路,以经济优势瓦解辽国根基,将自然科学与治国方略巧妙融合,令人耳目一新。

韩治面色凝重,作为大相韩章的孙子,政治主张自然是偏向保守派的。

他沉吟良久后写道:“战端一开,生灵涂炭。

臣恳请陛下广开言路,重开榷场,以文化浸润辽人。

选派大儒至边境讲学,传播礼仪之道,待其民心归附,燕云之地或可不战而还。”

他的文字朴实无华,却饱含对百姓的悲悯,尽显儒者仁心。

只是想法过于理想化,对付辽国以及西夏这种少数民族唯有将他们打服,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紫辰殿内静谧无声,案几上铺开的宣纸在烛火映照下泛着柔光。

就在其他人奋笔疾书之时,徐达却在座位上闭眼沉思。

徐达的奇怪举动引起了嘉佑帝的好奇,他对一旁的内官问道:

“张忠全那个少年是谁?其他人都动笔了,他怎么不动笔?”

内宫总管张忠全有着过目不忘的能力。

他看了一眼徐达后面对嘉佑帝说道:“回禀陛下,那个贡士是徐大人的表弟徐达!”

嘉佑帝点了点头。

“哦,朕想起来了!

徐公明那个表弟会试好像考了第二名!”

两人说话间,徐达睁开眼睛,脸上露出自信的表情。

只见徐达提笔悬腕,墨汁在宣纸上晕染出苍劲字迹:

“陛下明鉴,臣细究今岁正旦宴会上,辽国使者应答间多有破绽。

据此推断,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与皇太叔耶律重元嫌隙已生,此等矛盾若任其滋长,不出数年必酿萧墙之祸。

臣以为,我朝可暗中联络耶律重元,许以钱粮军械,推波助澜令辽国内乱不休。

待耶律重元若侥幸登位,再扶持其庶子耶律不贴,以‘嫡庶争位’为由头激化内斗,使辽国陷入持续动荡,国力渐次虚耗。

待其疲敝之时,我朝可先取西夏,一则开疆拓土,二则麻痹辽国戒心。

待西夏平定,便可整合西疆、河东、河北精锐,直取燕云十六州与辽东故地。

更可借登州水师跨海攻伐高丽,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届时辽国腹背受敌,必难抗衡我朝虎狼之师!”

……

酉时正刻,殿外阵阵钟声响起。

一名礼部的官员走到紫辰殿中间高声宣布。

“殿试结束,考生离场!”

殿试结束后第二日,嘉佑帝下旨宣布殿试考官名单。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膺昊穹之眷命,临亿兆之黎元,宵旰忧勤,惟以选贤任能为治国之本。

今嘉佑十年春闱在即,遴选俊彦,关乎邦本。

兹特简拔群僚,共襄盛典。

参知政事申时行,器宇端凝,才猷练达,着授权知贡举,总领殿试诸事,以专责成。

参知政事文彦博,德望崇隆,谋猷深远;枢密副使、龙图阁学士徐子建,学贯古今,公忠体国;翰林承旨欧阳修,文坛领袖,士林楷模,着同任副考官,权同知贡举,协理考校,务必拔擢真才。

翰林学士王安石、梅尧臣,博通经史,文藻华赡,着充点检试卷官,细阅策论,遴选题材优长之卷。

天章阁侍讲海如林、集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