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番外1(1 / 6)

加入书签

太元六年,大汉朝请立太子。

刘徽膝下独一女而已,请立太子,哪里来的子?

太子是不可能的,太女还差不多。

十六岁的刘允,十岁和刘徽一起逼宫,十三岁随军出征漠北,这些年以来,各家授课的同时,刘徽也教她处理朝事。

朝上大大小小的事,刘允都知。

处理朝事也能做到公正,虽有少年该有的意气风,但总体上挑不出半点毛病,行事果断,为人聪颖,让人感慨颇有刘徽之风。

可是,大汉出了刘徽一个女帝让他们莫可奈何,不代表他们愿意再接受一个女帝。

诚然刘徽膝下独刘允一女不假,刘氏又不是没有血脉。

有人暗中打的主意,希望刘徽可以立其他的刘氏血脉为太子。

过继嘛,又不是不可以。

刘徽对这样的提议,摇头一笑,意思早就已经很清楚的。

立太子的事有提议,立太女的事也有人提。

刘徽膝下唯有一女,有刘徽一个女帝在前,女子也可以为帝,为何刘徽考虑过继。

朝堂上为立太子还是立太女的事吵得不可开交,个个都面红耳赤。

上方的女帝陛下没有开口,她不用开口,只要她不作声,都能明白她的意思。

敢篡位的人能愿意把皇位交到别人手里?

别逗了好吧,她都不愿意受制于人,能让自己唯一的孩子将来指望别人的仁慈过日子?

刘徽没有说话,是在观察各方的反应,为确定那么多的人里到底有多少是属于同道中人。

毕竟,没事的时候看着人都差不多,一旦有事就不同了。

不相同的态度,决定着刘徽对那样的人如何任用。

她可以接受别人的谏言,关系一国安宁,国家稳定的大事,如果一个人没有远见,而只在意所谓的男女性别问题,为此不惜给国家埋雷,刘徽一定会想办法把人换下去。

一个人的能力可以差一些,懂得分析利害关系,而且能够做出最有利于国家稳定的选择,这就是所谓的有大局观,很重要的呢。

刘允年纪虽小,多年来不管是读书还是处理朝政上,看起来都很不错,不是一个会乱来的人,但也正因为如此,还有人提议册立太子,让刘徽过继,刘徽其实不太乐意。

不乐意归不乐意,刘徽不多说,仅仅是让各方吵。

吵来吵去,最后有人提议,若都说到过继了,那就是不以血脉论之,岂不是说刘氏的宗亲们每一个都有机会,如此一来当真是好事?

总有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如陈荷就提议,不如召各宗亲子弟入长安,一道参详人品。

嘶,陈荷何许人也?

刘徽造反她看住卫青。

刘徽对她一直委以重任,多年来算得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下了。

陈荷的建议一出,好些人浮起一种不好的预感。

刘家的子孙百家繁衍是相当茂盛,诸侯谋反被清洗了许多。

这些肯定不能算在内的。

饶是如此,剩下的也不少,哪怕只刘据的子孙能选的也很多。

闻陈荷的提议,尚未给人反应过来的机会,刘徽道:“那就诏他们入长安,有心的都入。”

不会有人认为刘徽是在玩笑,一时难免恍惚,刘徽都松口的事,好机会是好机会,但也让他们隐隐的不安。

刘徽从来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人。

别说女帝了,她当年借出击匈奴,趁大汉缺人那会儿,让多少的女郎因此有了出头的机会。

现在朝堂上的女官有多少,女相都有了。

每年的科举考试,那是不分男女的,只看才干。

因而出头的女子越来越多,整个大汉由上到下,都认为女子凭本事立足于天地间是理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