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o2章 查到底(3 / 6)

加入书签

将他们最引以为傲的底气折断。

藏书,知识是他们的底气。

天下人才几乎都出自他们家是他们的底气。

可是,随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普及,甚至在刘彻和刘徽父女一致的大兴教育后,大汉已然不是由他们世族才能掌握知识的时候。

各类的书籍在刘徽有意普遍推广下,各郡县都有差不多的书籍,而且建起的每一处书阁,都是刘徽以朝廷的名义普及的。

所有进书阁的人只有一个要求,双手干净。

或许各地内会有人因为看对方的衣着破烂,而认为不应该让人进入书阁看书,那会影响其他人的感官,甚至产生反感。

刘徽和所有书阁的负责人都说过同一句话,对知识的渴望,在书阁内是一视同仁的。

所有想要进入书阁得到知识的人,都是可贵的。

看不惯别人的人,才是应该离开的人。

对书阁的负责人们,刘徽有言在先,一旦书阁内出现驱逐正常人读书的事件,从此书阁再无他的容身之地。

没有一颗容人的心,书阁不是他们该待的地方。

正因如此,书阁,在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包容接收无数人的情况下,让很多人可以学习新的知识,也有所收获。

好一些的地方书阁外还会有教人读书识字的地方,想学的人,无论男女老少,只要坐到那儿,保持安静,就可以在那儿学习。

世家贵族们不得不承认,当年没有人认为刘徽会有那样的财力和精力做好的事,就因为他们的轻视,如今的大汉好学成风。

想必,随科举制度的推行,让天下人知道,真的可以通过读书改变他们的命运。

从此,大汉上下的人都会如饥似渴的学习,只为了能够在将来有一天改变命运。

一时间,好些人反应过来,刘彻建太学,以察举制,征辟制取人才。

刘徽建鸣堂,书阁,如今提议以科举取士,父女二人,真真是如出一辙的想要改变大汉的格局。

为此,不惜布局二十余年。

所以,他们斗不过刘彻也斗不过刘徽,不冤枉,眼界不够,压根想象不到还能如此行事。

意识到刘彻和刘徽不好对付的人,不满科举制又如何,他们都很清楚,刘彻想干的事没有人可以阻止,跟刘彻作对的下场只有一个,死!

不想让他们的家族让人取代,须得想办法占据重要的位置,比如在朝堂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

所以,刘徽还在想,或许会有鼠目寸光的世家贵族拦着不让自家的孩子参加科举,毕竟是少之又少,仔细一看报名,世家贵族参加的人不少。

想想察举制和征辟制都有一定的限制,论人才其实还是各世家贵族更多。

但能出仕的名额有限。

科举就不一样了,只要身家清白,三代无罪,可以报名参加考试。

因着是第一回开科举,刘彻下令在明年秋收后开启第一回科举考试,也是给人时间可以从各地赶来。

刘徽且让人在地方先考,乡试,会试,过了这些关后到长安,也免得不自知的人远行而至,最后突然现自己压根连第一关都不去。

乡试,府试是吧,这没有经验呢,怎么考是个问题。

刘徽立刻将考场整理出来,考试的内容就按之前说的,至于如何取士,刘徽干脆让人把在朔方和河西她让人考过的卷子都拿来,正好让他们都可以一起学习。

看到刘徽让人拿出的卷子时,都静默了。

想当年刘徽在朔方取士时,刘徽才几岁?

十三岁去朔方的刘徽,在朔方也没待几年。

可是,今岁三十的刘徽,提议刘彻开始推行的科举制,在十几年前已然在朔方城实施过。

证明有些事刘徽早就已经有了解决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