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没有公主样(2 / 6)
来,无奈小孩子不配合,刘徽只好作罢,拿了一个小拨浪鼓塞到刘据手里,让他玩。
卫长公主和刘适在一旁正低声说着话,见刘徽不管刘据,卫长公主过来接手。
刘徽走到卫子夫身边,卫子夫此时正在织布。
仔细观察着织布机的刘徽,似乎在思考。
“鸣堂不是免束修?”
卫子夫手中织布的动作没有停下,好奇询问起刘徽,转头注意到刘徽盯着织布机的目光,伸手轻点刘徽的头道:“我们阿徽偶尔让脑子歇歇。”
刘徽乐了,“母亲,脑子不用歇,越用才会越好。”
卫子夫将刘徽拉过来道:“话虽如此,你也不用事事都记挂在心,样样都要做到最好。”
“我没有啊。
随便做做。”
刘徽拿起卫子夫织起的布瞧了瞧,认真的道:“鸣堂虽然不收束修,吃住总是要钱的。
再者,既是培养人才,也要教他们自力更生。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谈何治国平天下?”
对卫子夫的问题,刘徽一向有问必答,从来不会敷衍。
卫子夫认真的想,不可否认有道理。
“你舅舅一去几个月没有消息,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卫子夫不禁想起卫青,出征在外的卫青。
“母亲放心,差不多舅舅的捷报该传来了。”
刘徽对卫青充满信心,七战七捷,卫青打出大汉出击匈奴的决心和骨气。
匈奴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不假,从前大汉和匈奴之间,一直都是以和亲求存的方式。
大汉对付匈奴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便是出兵之后不一定能够寻到匈奴兵马。
匈奴居无定所,哪一处的草长得好,他们便迁徙到哪儿去。
大汉的军队,想在茫茫的大草原上寻到匈奴的踪迹,何其难。
想当年,刘彻让人想出办法,让人将匈奴数十万兵马引到大汉军队的包围圈,便是有名的马邑之谋。
刘彻当时听从主战之臣的建议,想把匈奴单于和主力引到马邑,来个关门打狗,无非是杀了匈奴的大单于,灭匈奴主力,好给匈奴一个教训,让他们知道,大汉不可欺。
谁让匈奴一再咄咄逼人,哪怕和亲,匈奴一再大举入侵大汉,烧杀抢掠,搅得大汉边境不得安宁。
没有一个皇帝能够接受匈奴如此欺压。
何况,刘彻承文景两代的积累,粮草充满,国库丰盈,岂有不反击匈奴之心。
反击,朝堂上主战主和分成两派,马邑之谋在主和一方提出的问题,找不到匈奴的踪迹之下开展。
可惜,最后因为匈奴单于察觉不对,捉了大汉的一位小吏追问情况,惊悉马邑之谋,领兵掉头就走,以令马邑之谋失败。
为此,本来汉匈的关系就紧张,马邑之谋后,两族撕破了脸。
匈奴是一年一年的进犯,一次一次的让大汉不好过。
于是,刘彻不得不想出另一个办法,如主动出击。
四路兵马出,各领军一万,分别是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卫青。
可惜,公孙敖往草原去,溜达一圈,一无所获而归。
公孙贺遇匈奴主力,折兵七千,大败而归。
李广一行更惨,一万兵马全军覆没,李广被擒,最后侥幸逃脱。
独一个卫青,奔袭草原,直奔匈奴的祭天圣地龙城,虽杀敌不多,却也是让天下人看到,大汉军队并非没有对付匈奴的能力。
匈奴,再不是不可战胜的存在。
于刘彻,他看到并非没有人找不到匈奴位置所在,而是领兵之将有能无能。
眼下,是卫青第二次出征,这一回,也会有好消息传来。
“报,关内侯兵出雁门,长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