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米国编剧工会(3 / 4)
夏人对它最直观的印象,应该来自于2007、08年,以及后来20年那几次大规模罢工。
尤其是2007年底开始的那一场,让全球真正见识到——当编剧放下笔,好莱坞的灯光是如何一盏接一盏熄灭的。
罢工期间,米国编剧工会(91ga)成员被禁止从事任何编剧工作,这对高度依赖剧本实时修改与开的好莱坞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
许多正在拍摄或筹备中的项目,因无法调整剧本而陷入瘫痪。
其中受影响最显着的包括:
《夺宝奇兵4:水晶头骨王国》:拍摄中断,剧本修改全面停滞。
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为声援编剧,甚至拒绝修改剧本。
尽管主体拍摄已完成,但关键对话和场景无法调整,最终成片被批评台词粗糙、情节仓促。
《变形金刚2:卷土重来》:堪称罢工的“着名受害者”
。
罢工开始时,编剧只交出了一份大纲式的剧本。
结果电影开机就撞上罢工潮。
结束后因制作周期紧迫,导演迈克尔?贝只能硬着头皮用这个未打磨的剧本拍摄,导致剧情混乱、角色塑造单薄,广遭批评。
《天使与魔鬼》:作为《达芬奇密码》的续集,本片的剧本修改因罢工完全停止。
上映日期不得不从2008年推迟至2009年。
《007:大破量子危机》:同样受罢工影响艰难推进。
即便完成,叙事也被评为支离破碎,成为丹尼尔?克雷格版邦德电影中最弱的一部。
此外,还有大量项目被迫暂停或推迟,如《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度与激情4》等十几部电影。
不过罢工也间接促生了某些转变:由于没有剧本,许多综艺节目为求生存,转向更依赖即兴挥的无剧本项目,这也导致真人秀大行其道。
因此,如果你觉得2008-2009年间某些好莱坞大片的剧情特别“烂”
或“难以理解”
,它们很可能就是那场百年大罢工的受害者。
这也是好莱坞模式的一大缺陷,每个人都是齿轮,严丝合缝,少了一块,就彻底停摆。
…
不过此时才刚刚2004年,这一切尚未生。
编剧工会当前最紧迫的议题,是与dvd及蓝光行方的利益分成谈判。
一切都是为了分蛋糕。
在米国,编剧工会每三年会与制片人联盟及各大影业重签一次合同。
今年已经到期了。
但双方还在谈…
市场在变化,流媒体正在崛起,传统分成模式受到挑战——工会必须及时调整合同,才能保障成员利益。
而每次续约前,双方都竭尽全力争夺筹码。
都想分得更多。
如果谈不拢,只剩最后一条路:
罢工。
编剧在好莱坞的地位其实并不高——当然,仍比同时期的华夏内地要高。
因为好莱坞深知:故事是一切的。
在米国,从电影、电视剧到综艺、脱口秀、访谈,只要涉及文字创作,就都归编剧工会覆盖。
一旦罢工,全美的文娱生产可能真的会暂停。
但现在,出现了一个不安定因素:
李琦。
一个华夏人,游离于体系之外,却在好莱坞接连推出好几部爆款项目。
这让编剧工会极其不满。
这怎么行?
一旦罢工开始,所有会员编剧必须停工。
但非会员不受约束。
而非会员+非米国人?
那就更难以管控了。
因此,李琦成为编剧工会的“眼中钉”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