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7章 佞人夸功携获去谁怜翅折向天涯(2 / 5)
萧桓登坛,在昊天上帝神位前上香,动作庄重,却在转身时,目光不自觉扫过坛下的空位——那里本该站着谢渊,那个在德胜门浴血的忠臣,如今却只能在府中听着远处的乐声。
石崇站在从一品列中,见萧桓神色微动,立刻上前一步,高声道:“陛下躬亲祭天,诚感上苍,此乃大吴之福!
臣愿率百官,为陛下祈福,为大吴祈久安!”
这话看似表忠心,实则是想转移话题,不让萧桓再想谢渊的事。
王瑾站在礼部列中,听着石崇的话,却忍不住看向空位,袖中藏着谢渊昨日托人递来的信,信里只写“愿陛下祭天顺利,愿边军将士无寒衣之苦”
,没有半句辩白,却比千言万语更让人心酸。
中立派的张文、刘焕等人沉默着,他们知道谢渊冤,却不敢在祭天这样的场合开口——祭天讲究“吉言吉行”
,提罪案是“不祥”
,他们只能看着那空位,任由秋风卷着毡角,像在无声地诉说委屈。
与南郊的庄重热闹不同,谢渊府中满是秋寂。
院中的梧桐落了一地叶子,没人打扫,管家说“等大人心情好些再扫”
,可从元年冬到二年秋,叶子落了又长,谢渊的心情却始终沉着。
书房窗前,那件玄色战衣仍挂着,衣肩的破口处结了层薄霜,去年德胜门的血渍早已黑,却在秋阳下显得格外刺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谢渊坐在案前,案上堆着一摞书信,都是这半年来边军将领寄来的——大同卫岳谦每月一封,说“边军将士盼大人归队,愿以性命保大人清白”
;宣府卫李默派心腹送来边军冬衣的清单,说“今年冬衣仍缺三成,若大人在,定能催户部拨款”
;连京营副将秦云都递来信,说“京营将士常念德胜门并肩作战之谊,盼大人早日复职”
。
“大人,南郊那边开始行奠玉帛礼了,乐声都能听见。”
管家端来一碗热粥,声音低低的。
谢渊接过粥,却没喝,目光落在战衣上,仿佛又回到德胜门的那个冬天——那时没有锦衣玉食,只有寒风与血,却比现在踏实,至少那时,他知道自己在为谁而战,而现在,他连站在祭天坛下的资格都没有。
远处的《寿和之乐》传来,那是祭天“进俎”
时的乐声,庄重而肃穆。
谢渊走到窗前,望着南郊的方向,虽然看不见圜丘,却能想象出萧桓奠玉帛的模样,想象出石崇站在坛下邀功的嘴脸。
“陛下,祭天是为祈国安,可国之安,不在玉帛,在忠良。”
他轻声自语,指尖碰了碰窗棂上的霜花,冰凉的触感让他清醒——他不能倒下,为了边军将士,为了德胜门的血,他得等。
谢渊的思绪飘回德胜门之战后的第一个秋天,那时他还在兵部任职,萧桓刚回京,边军士气正盛。
他带着岳谦、李默巡视德胜门,城楼上的战旗还飘着,护城河的水已清了,百姓在城楼下摆摊,见了他就喊“谢太保”
,孩子们还围着他听打仗的故事。
那时他说“等明年秋,咱们把边军冬衣备足,再不让将士们受冻”
,可现在,明年秋到了,他却在府中待罪,边军冬衣仍缺三成。
他想起那时石崇还在镇刑司当副提督,曾上门送礼,想让他在萧桓面前美言几句,被他拒了,石崇当时就撂下话“谢大人别太刚,小心栽跟头”
,现在想来,石崇的构陷,早有预谋。
“我谢渊一生刚正,从不结党,却还是躲不过奸佞的算计。”
他苦笑一声,拿起岳谦最新的信,信里说“瓦剌又在大同卫边境活动,将士们都想请战,可没有您的命令,谁也不敢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