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1章 金陵独对萧萧木古渡频思浩浩江(7 / 8)

加入书签

南京兵部尚书对他愈器重,多次在奏折中举荐他:“周德虽曾有过,然醒悟后勤勉任职,整顿江南军务颇有成效,堪为可用之材。”

萧桓看到奏折后,只是淡淡一笑,并未召回他,却也升了他的官,让他任南京兵部右侍郎。

接到升职的旨意时,周德正在巡查苏州卫。

他望着江南的大好河山,心中满是释然。

他知道,萧桓这是既肯定了他的功绩,又不愿让他再卷入京师的纷争,这份安排,对他而言,已是最好的结局。

这年深秋,周德再次来到档案库,取出德佑二年的旧档,仔细整理后,交给老吏:“这些档案都是国之瑰宝,务必妥善保管,让后人知晓当年的艰难与忠良的牺牲。”

老吏躬身应道:“周大人放心,下官定会妥善保管。”

离开档案库时,夕阳洒在院落里,给陈旧的建筑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

周德望着远处的秦淮河,心中再也没有了愤懑与不甘,只剩下平静与坚守。

他知道,自己的余生,将在南京度过,将在为江南军务操劳中度过,这既是对当年过错的弥补,也是对忠良精神的传承。

或许京师的朝堂上,还会有新的风波;或许谢渊还会面临新的挑战,但这些,都与他无关了。

他只愿守住江南的一方安宁,守住自己心中的那份正义与赤诚,便已足够。

片尾

南京的冬雪悄然而至,覆盖了兵部衙署的院落。

周德坐在值房里,整理着今年的江南卫所考核册,案上的炭火燃得正旺,暖融融的。

随从走进来,递给他一封家书:“大人,家中来信了,说公子在京师考中了秀才。”

周德接过家书,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提笔回信,嘱咐儿子“务必勤勉读书,将来为官,当以谢太保为楷模,忠君爱国,清正廉明”

写完信,他将信仔细折好,装入信封,又取出那本被他翻得卷边的德佑二年密报副本,轻轻放在家书旁。

他想起自己当年的糊涂,想起谢渊的忠良,想起石崇的覆灭,心中满是感慨。

这场由旧案引的风波,让他从一个被利用的党争棋子,变成了一个醒悟的留都官员;从一个执着于“君恩”

的愤懑者,变成了一个坚守“社稷”

的务实者。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秦淮河畔的景色一片银白。

周德走到窗边,望着雪花飘落,心中一片平静。

他知道,自己的余生,或许不会再有京师的荣光,却能在南京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一方安宁,弥补当年的过错。

夜深了,周德熄灭烛火,躺在榻上,很快便进入了梦乡。

梦中,他回到了德佑二年的京师,看到谢渊在议事厅彻夜未眠,看到死士们慷慨赴死,看到萧桓在敌营中坚守气节。

醒来时,眼角竟有泪痕——那是悔恨的泪,也是释然的泪。

南京的雪还在下,覆盖了过往的过错,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

周德知道,新的一天,他还有很多事要做,还有很多责任要担。

卷尾语

《大吴通鉴?周德传》评曰:“德初为党争棋子,妄攻忠良,被贬而悟,阅旧档而知国难,递密信而揭阴谋,虽未返中枢,然在南京勤勉任职,终成善果。

盖人之过,非不可改;心之悔,非不可赎也。”

周德的一生,恰似一场被党争裹挟的浮沉,从京师的愤懑难到南京的悔悟坚守,他的每一次转变,都暗合着朝局的脉动。

石崇、徐靖的覆灭,印证了“多行不义必自毙”

的古训。

他们以党争为刃,以权欲为饵,终究在铁证面前土崩瓦解,成为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