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查得银证传示众迫其复市免民殃(1 / 5)
卷语
《大吴会典?食货志》卷四十六《漕运免役篇》载:“粮仓查抄案后,江南士绅以‘旧例免役’为由请愿,求复全额免役;米商恐监察加严损利,暗与士绅勾结。
时太保谢渊掌漕运整饬事,审时度势:允士绅保留三成免役额(循元兴朝‘士绅免役不过半’旧例),却强令‘漕船每船必插监察旗’(旗书‘玄夜卫监察’,随船配文勘官一名,验米质、核田亩)。
士绅不满免役缩减,煽动江南米商罢市三日,囤粮抬价。
渊命玄夜卫查罢市幕后,获士绅赠米商银万两实证,遂传示米商,迫其复市;监察旗终落地,漕运舞弊再减八成,史称‘漕运免役监察之议’。”
此案暗合历代治漕“妥协以减阻、坚持以固制”
的智慧——昔年治漕者多以局部让步换全局推进,谢渊之策,非软弱妥协,实乃“柔以安众、刚以护纲”
:借三成免役平士绅之怨,凭监察旗堵舞弊之漏,彰显“权变不失公义,妥协不违根本”
的直臣风骨。
士绅请愿复免疆,谢渊权允三成章。
却令漕船插监旗,玄夜随船勘粟粮。
米商罢市因私怨,暗结绅势囤仓粮。
查得银证传示众,迫其复市免民殃。
元兴旧例参今弊,柔刚并济肃漕航。
边军得食无差弊,苍生安乐守耕桑。
案上摊着两叠文书,一叠是江南士绅联名的《免役请愿书》,松江产的云纹纸泛着柔光,签名者从致仕尚书到地方乡绅,墨迹或遒劲或娟秀,却透着一股刻意营造的“声势”
;另一叠是玄夜卫送来的《江南米商动向密报》,粗麻纸边缘沾着米糠,记着“米商公会于吴郡堂密议,拟罢市三日,迫朝廷收回监察之令”
,旁附暗探手绘的议事场景:士绅某执银锭递与米商领,后者点头附和。
谢渊身着墨色鳞甲,肩甲处旧战痕在晨光下泛着浅红,指尖抚过《免役请愿书》中“复全额免役,方显朝廷优渥”
九字,指腹能觉出墨迹下的傲慢——这不是“请愿”
,是士绅借查抄案后的心虚,想夺回此前失去的特权。
案角放着两物:一册《元兴朝免役档》,记着“士绅免役不得过三成,以防匿田避税”
,墨迹是元兴帝萧珏亲批;一面素色绢旗,上面用朱砂画着“玄夜卫监察”
四字,旁注“随船配文勘官,验米质、核田亩,不得擅离”
——这是他昨夜亲绘的监察旗图样,是守住漕运清明的最后防线。
烛火摇曳间,谢渊想起前日户部郎中来访的场景——那位郎中身着绿袍,手里捏着士绅送的苏州团扇,笑言“士绅乃江南文脉所系,全额免役是旧例,若拒之恐生民怨,监察之令亦当从缓”
,话里话外都在为士绅说情。
彼时他便疑郎中与士绅有勾连,今见密报“米商罢市为士绅煽动”
,方知官、绅、商已暗中勾结——若一味强硬,恐激得江南动荡;若全然妥协,此前查抄案的成效将付诸东流。
案头还放着边军副总兵送来的《冬防粮需报》,写着“今冬需漕粮十五万石,若漕运受阻,士卒恐难支撑”
,墨迹透着急迫。
谢渊指尖在《元兴朝免役档》的“三成”
二字上反复摩挲,心中已有定计:允三成免役,是柔以安士绅,减推进阻力;强插监察旗,是刚以护纲纪,堵舞弊漏洞——柔刚并济,方能既安众心,又护根本。
“传玄夜卫北司指挥使、户部粮吏司郎中议事。”
谢渊对亲兵道,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未及半刻,二人已入署,谢渊将《免役请愿书》与密报摊开:“士绅求复全额免役,米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