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2章 官官相护难阻铁笔写春秋(5 / 6)

加入书签

谢渊接过清单,翻看时,指尖划过“宣府卫两万领”

的字样,想起去年士卒冻毙的消息,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漕运改革的意义,不在朝堂的赞誉,而在边军士卒身上的暖衣,在苍生脸上的安稳。

七月初,江南士绅缴粮完毕,漕船陆续抵京,国库粮仓堆满漕粮,户部奏请“拨十万石漕粮赈济山东旱灾”

,萧栎准奏。

谢渊看着奏疏,想起七封书信交锋的日夜——那些利诱、威胁、官官相护,终抵不过“为国为民”

的初心。

他走到案前,将七封书信的木盒贴上封条,题字“成武二十四年漕运博弈信”

,命人送入兵部密库——这不是为了炫耀,是为了警示后人:漕运乃国脉,不可为私利所动;直臣当护公,不可为威胁所惧。

亲兵走进来,递上一杯热茶:“大人,江南传来消息,徐阶、王琼已被判终身监禁,赵伦、刘焕被判斩立决,宗室涉案者圈禁终身,士绅皆不敢再舞弊。”

谢渊接过茶,喝了一口,暖意从指尖传到心里。

窗外的阳光正好,洒在案上的《漕运厘弊疏》上,疏文上的朱批“准奏”

二字,泛着金光,像在诉说着一场场为社稷、为苍生的博弈与坚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片尾

漕运改革推行一年,成效显着:江南士绅匿报田亩减少九成,漕粮到京率从七成升至九成八,岁入漕银增四十万两,边军冬衣、粮饷皆无缺;山东旱灾赈济及时,无一人饿死;瓦剌见边军供需充足,再不敢犯边,边境迎来长久安稳。

徐阶、王琼被削去所有功名,谪戍宣府卫边地,责令“督修边墙、补种军田”

,其家产(含匿报田亩、私吞漕银折算)悉数罚没,充作边军冬衣织造经费,玄夜卫北司派暗探全程监戍,严禁其与江南士绅私下联络——既以其罪补边地之缺,亦以戍边之苦儆戒特权阶层。

赵伦、刘焕被革去官职与勋阶,“督运漕粮、核验粮质”

,由户部与御史台联合监管,凡漕粮掺沙、延误起运,皆由二人承担赔偿之责;其贪腐所得银八万两,全数拨入漕运改革专项,用于修缮漕运河道、增设码头验收棚——以其昔日贪漕之职,偿今日护漕之过,漕运沿线官民见之,贪腐之心无不收敛。

宗室涉案者三人被削去爵位,夺其岁禄,圈禁于本府(周王次子圈禁开封周王府、鲁王孙女之夫圈禁兖州鲁王府),由宗人府派官常驻监管,严禁其参与地方政务、与士绅往来,且“永禁宗室与江南士绅联姻”

,从制度上切断宗室与士绅勾结的纽带——宗室特权干预漕运的路径自此断绝,特权垄断漕运的局面彻底改变。

新任漕运总督按谢渊制定的规程,每季度核查账目,每十年核查田亩,漕运积弊再无复;户部侍郎陈忠修订《漕运律》,将“核田亩、定粮价、查贪腐”

写入律法,成为定制,后世沿用百年。

南宫太上皇萧桓闻漕运改革成效,派近侍送来元兴帝北征时使用的“漕运督印”

,附言“谢卿以书信破私弊,以律法护公利,真社稷之臣也。

昔年元兴帝拓疆土,今卿固国脉,大吴之幸!”

谢渊将“漕运督印”

与七封士绅书信一同供奉于团营忠勇祠,祠内立碑,刻“漕运博弈,护我国脉”

八字,以纪此事。

卷尾语

漕运博弈案,以江南士绅致书谢渊利诱威胁始,以改革推行、贪腐伏法终,半年书信交锋,浓缩了“直臣与特权集团的博弈、律法与私弊的较量”

的壮阔图景。

谢渊之书信交锋,非“口舌之利”

,乃“以理破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