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8章 铜尘积案迟运料牛筋暗换带脆声(1 / 7)
卷语
《大吴会典?军器志》卷十载:“成武朝,边军报安南有神枪,射程逾百步,能穿两层铁甲,瓦剌亦多仿制,大吴旧弩远不及。
谢渊掌兵部,奏请‘仿安南神枪改良弩具’,欲以新弩强边军、固团营,帝准之。”
然改良之初,阻力暗生:工部侍郎周瑞受定国公指使,以“无祖制可循、工匠不足”
拖延工期;吏部尚书李嵩暗中联络户部尚书刘焕,借“国库不足”
卡军器材料(铜、铁)供应,实则恐新弩量产削弱勋贵私兵优势;更有流言传“新弩耗费过巨,恐劳民伤财”
。
谢渊察其谋,先命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查《军器旧档》,寻元兴年间仿西域器械先例;再亲赴工部督造,斩贿工匠、补材料;终在校场亲试新弩,穿透三层铁甲,木屑溅及案上《武经总要》——此案暗合明代“于谦改良京营火器,仿西域器械强军”
的历史实态,更揭封建军器制造“勋贵谋私、部门掣肘”
的沉疴,彰显直臣“以实革虚、以器强军”
的魄力。
边尘裹燧传新警,旧弩锈痕难透层。
青袍握简凝眉倡,紫幕垂帘循旧辙。
铜尘积案迟运料,牛筋暗换带脆声。
校场箭甲光裂,木屑沾痕映墨经。
宣府卫的战报递到兵部时,辰时的晨光刚漫过案头的《武经总要》。
谢渊展开那张染着淡红的纸,指尖先触到“安南神枪”
四字,再往下看,“斥候三人中枪阵亡,旧弩射程不及百步,铁甲难穿”
的字样,像冰碴子扎进眼里。
他想起去年冬天,宣府卫送来的那具瓦剌铁甲,工匠试过,旧弩箭射到甲上,只留个浅坑,如今瓦剌竟连安南神枪都用上了,边军的处境,怕是更难了。
窗外的风裹着工部方向的烟味飘进来,谢渊走到廊下,望着那片矮矮的厂房烟囱——比往日晚了一个时辰才冒烟,不用问也知道,周瑞又在拖延。
上周杨武去工部,回来叹着说,铸器局的铜料堆得比人矮,工匠们闲坐着搓手,周瑞却只说“户部没拨料,急也没用”
。
可谢渊心里清楚,定国公府的铜狮上个月刚铸好,那铜料哪来的?玄夜卫的密探早传回消息,定国公私从国库领了五百斤精铜,说是“修府门”
,实则是怕新弩造出来,他私兵的安南神枪没了优势。
他转身回厅,从书架最下层抽出那册泛黄的《大吴军器册》,翻到“弩具”
那页,上面记着“当前弩,射程六十步,穿甲一层”
,墨迹是永熙帝年间的,距今已三十年。
三十年了,边军的敌人换了几波,武器也更新了,大吴的弩却还停在原地,不是工匠造不出,是有人不想让它进步——勋贵们握着私兵,用着好武器,哪愿让边军、团营有能抗衡的家伙?谢渊指尖在“穿甲一层”
上划得响,忽然下定主意:这新弩,必须造,哪怕顶着“无祖制”
的骂名,也要造。
次日早朝,谢渊递上《新弩改良疏》,话还没说完,李嵩就出列反对:“陛下,新弩无祖制可循,工部也无经验,若耗费银钱却造不出,恐劳民伤财!”
王瑾跟着附议:“礼制上也不合,军器革新需经宗人府、礼部同议,怎可凭谢大人一言而定?”
谢渊没急着辩,只从袖中取出宣府卫的战报,还有那片从阵亡斥候甲上取下的神枪箭头:“陛下,边军已用鲜血证明,旧弩不敌安南神枪!
若再等‘祖制’‘礼制’,边军还要死多少人?元兴十七年,先帝仿西域回回炮,也无祖制,却成了强军利器,今日为何不可?”
萧栎接过箭头,掂了掂,沉声道:“谢卿所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