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章 冠上霜华凝赤胆门前雪迹印忠肠(6 / 7)
p>
篇,指尖在“君孝则臣忠,臣孝则民顺”
一句上反复摩挲。
“秦飞,”
他缓缓开口,“你说,萧栎真的不知道李嵩苛待南宫吗?他知道,只是他的猜忌心太重,既怕我借太上皇揽权,又怕李嵩的文官集团生乱,所以才一直摇摆不定。”
秦飞道:“那咱们还要继续奏请奉迎吗?”
“当然要,”
谢渊的目光坚定,“恢复供应只是权宜之计,奉迎太上皇还宫,才是根本。
只是不能再像之前那样急切,要慢慢来,先让萧栎看到民心所向,看到太上皇并无复位之心,才能打消他的猜忌。”
正说着,杨武匆匆来报:“太保,山东、山西巡抚递来奏疏,言‘听闻太保夜守南宫,士民皆感佩,已联名上书,恳请陛下奉迎太上皇’;另外,宣府卫副总兵李默也递来奏报,说边军将士听闻南宫供应恢复,士气大振,愿‘誓死保卫大吴,拥护孝治’。”
谢渊接过奏疏,脸上露出一丝笑容——民心、军心都在自己这边,这便是最大的底气。
他对杨武说:“你将这些奏疏整理好,明日递入内阁,让阁臣们看看,‘孝治’不是我一人的执念,而是天下人的期盼。”
杨武领命而去,谢渊走到窗前,望着南宫的方向。
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宫墙上,驱散了一夜的寒意。
他摸了摸怀中的纸条,上面的炭笔字迹虽已有些模糊,却仍温暖着他的心。
片尾
他比谁都清楚,南宫门外那一夜的坚守,不过是寒夜博弈中一点微弱的光——李嵩虽暂敛锋芒,其党羽仍在暗处蛰伏,只待时机便要卷土重来;萧栎眼中的猜忌如盘根的老藤,绝非一场夜守便能连根拔起,奉迎太上皇还宫的路,依旧是荆棘密布,一眼望不到头。
可他从未有过半分悔意。
霜粒嵌入冠冕的冰凉,寒风钻透袍服的刺骨,宫门内那声哽咽的“谢太保”
,还有内侍传回的“上裹旧裘待旦”
的消息,都像烧红的烙铁,将“初心”
二字深深烫在他的骨血里。
为了南宫寒榻上那道孤直的身影不再受冻,为了太祖萧武刻在金匮玉册里“孝治天下”
的遗训不被尘埋,为了街头巷尾百姓口中“官家当守伦理”
的期盼不落空,别说再立十个、百个这样的寒夜,便是立到灯枯油尽,他也甘之如饴。
书房里,侍役添了灯油,银灯的光晕“啪”
地爆开一圈,渐渐铺满案几。
谢渊刚从寒夜归来的身影虽染倦意,脊背却依旧挺得笔直,映在墙壁上,如一株经霜的古松。
案上那本《大吴会典》翻在“孝治篇”
,纸页泛着经年摩挲的微黄,晨光从窗棂钻进来,恰好落在“孝者,国之纲也”
那一行,尤其是“孝治”
二字,被镀上一层细碎的金边,笔锋遒劲如刀,清晰得像是要刻进他的眼底,刻进这大吴的根基里。
风从窗外掠过,吹动书页轻轻作响,像是太祖的训诫,又像是民心的回响。
谢渊抬手抚过“孝治”
二字,指尖的温度与纸页的微凉相融——前路纵有千难万险,只要这两个字还在,他的脚步就不会停。
卷尾语
南宫一夜守,霜冠映赤诚。
谢渊以孤臣之身,冒“抗旨”
之险立于寒夜宫门,守的不仅是故君的寒暖,更是大吴“孝治”
的伦理底线。
这场无声的坚守,没有刀光剑影,却比朝堂辩论更显悲壮——他以自身为炬,照亮了官场的黑暗,也唤醒了部分人的良知,最终迫使萧栎松口恢复南宫供应,为奉迎之议赢得了喘息之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