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纵然千指皆归罪刚肠不折向丹墀来(4 / 5)
操纵’!
李某的供词是被谢渊胁迫所致,不足为信!”
周显也连忙附和:“陛下,臣只是让李某‘如实作证’,何来‘捏造’之说?谢渊掌玄夜卫,定是他命人胁迫李某!”
谢渊出列道:“陛下,若臣胁迫李某,为何能找到李嵩修改的底稿?为何王昱说不出‘密报’的真实来源?李嵩、周显勾结,操纵台谏构陷臣下,证据确凿,请陛下治罪!”
谢渊等人也纷纷奏请:“恳请陛下严惩李嵩、周显,以正纲纪!”
萧栎沉默良久,终于开口:“李嵩操纵台谏,革去吏部尚书之职,降为礼部侍郎;周显捏造证词,再降一级,为玄夜卫佥事;王昱妄讦大臣,贬为地方县丞。
谢渊……”
他顿了顿,目光复杂地看着谢渊,“你虽清白,却也需自省——频繁入南宫易启流言,此后非奉诏不得入南宫。”
“臣遵旨!”
谢渊躬身应道,心中却五味杂陈——李嵩虽被降职,却未被严惩,显然是萧栎仍想制衡自己;而“非奉诏不得入南宫”
的旨意,更是断了他继续奏请奉迎的可能,自己虽洗清冤屈,却仍处于朝堂孤立之境。
朝会后,谢渊走出御书房,秦飞、张启等人前来道贺,他却摇了摇头:“李嵩、周显虽受罚,却根基未动,日后定会再寻机会构陷;陛下虽知我清白,却仍对我心存猜忌,奉迎之事更是难上加难。”
秦飞道:“太保,如今真相大白,群臣皆知您是被冤,孤立之境已解,何必太过忧心?”
谢渊望向南宫的方向,轻声道:“我忧心的不是自己的处境,而是太上皇的安危,是天下民心的期盼。
李嵩虽降职,却仍在朝堂,定会阻挠奉迎;陛下的猜忌未消,‘暂缓再议’恐成‘终不允’。
但我不会放弃——只要还有一丝希望,我便要再奏请陛下,为‘孝治’,为民心,也为大吴的江山稳固。”
此时,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宫墙上,映出谢渊孤直的身影。
他知道,这场博弈远未结束,自己虽洗清冤屈,却仍需在孤立的朝堂中坚守初心,哪怕前路布满荆棘,也要一步步走下去。
卷尾语
御史弹劾之事虽以“李嵩降职、谢渊清白”
落幕,却暴露了大吴朝堂深层的危机:台谏制度本为“纠察百官”
,却沦为权臣党争的工具;帝王虽知忠奸,却因“权术制衡”
不愿严惩奸佞,更对忠良心存猜忌。
谢渊虽洗清冤屈,却仍被“非奉诏不得入南宫”
所束缚,奉迎之事再陷僵局,其“孤立之境”
并未真正解除——群臣虽知其冤,却因忌惮李嵩余党与帝王猜忌,不敢公然支持;边军将士虽服其调度,却无法干预朝堂决策。
从历史逻辑观之,神武皇帝设台谏、立玄夜卫,本为“分权制衡”
,却因后世帝王猜忌、权臣操纵而异化:台谏成“构陷利器”
,玄夜卫成“私刑工具”
,背离了“澄清吏治”
的初衷。
李嵩、周显的构陷虽未得逞,却印证了“官官相护”
的官场黑暗——吏部侍郎、诏狱署提督等人盲目附和,只为依附权臣,全然不顾律法纲纪。
谢渊的坚守,实为对“祖制初心”
的扞卫:他拒“煽动民乱”
以自保,拒“以权压人”
以证清白,始终以“律法”
“民心”
为根本,这与神武皇帝“民为邦本、法为纲纪”
的治国理念一脉相承。
然帝王的猜忌、权臣的倾轧,让这份坚守步履维艰,也为日后的朝堂动荡埋下伏笔。
朝堂孤立不可怕,可怕的是初心动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