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纵然千指皆归罪刚肠不折向丹墀来(1 / 5)
卷语
《大吴会典?台谏志》载:“御史台掌纠察百官、肃正纲纪,御史虽品秩不高,可风闻奏事,弹劾三公。”
神武皇帝立国初,特诏“御史弹劾需凭实据,不得妄讦”
,意在防“台谏沦为党争工具”
;元兴帝时,御史弹劾吏部尚书“贪墨”
,三日即查实定罪,可见台谏之权本为“澄清吏治”
而设。
今谢渊因倡奉迎之议遭御史弹劾“结交南宫,意图不轨”
,劾章虽被萧栎留中不,却暴露了朝堂“党同伐异”
的黑暗——御史借“风闻奏事”
构陷异己,李嵩等权臣暗中操纵,台谏之权沦为排除忠良的利器。
这场“弹劾与留中”
的博弈,不仅是谢渊个人的孤立之境,更是大吴台谏制度异化的缩影。
台谏章飞落御阶,霜毫字字染阴灾。
“结连故君”
书罪款,“私赠重礼”
捏虚差。
权臣暗改劾章稿,卫使密拘证者埋。
御史盲从承意旨,只凭风闻把忠埋。
孤臣持疏当庭辩,内侍证词列案排。
“送絮只为寒衣薄,入南宫非为异谋乖。”
侍郎急喝“狡辩甚”
,缇帅随声“请下狱台”
。
刑卿独挺言“当查”
,众臣缄口怕株灾。
圣主凝眉持劾久,龙椅坐暖意难裁。
留中不存疑虑,既恐奸邪又忌才。
街头流言飞似箭,朝堂孤立影成骸。
卫司暗觅人证出,勘官终寻笔迹差。
真相虽明猜忌在,南宫路阻诏难开。
纵然千指皆归罪,刚肠不折向丹墀来。
谢渊暂代玄夜卫指挥使的第七日,刚在兵部衙署与都督同知岳谦议定宣府卫烽燧联动之策,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便神色凝重地闯入,手中捧着一卷弹劾章疏:“太保,御史台监察御史王昱递上劾章,弹劾您‘频繁遣人往来南宫,私赠太上皇金银绸缎,意图结连故君、谋逆不轨’,劾章已递入御书房。”
谢渊接过劾章,只见上面字迹潦草却语气凌厉,开篇便称“据玄夜卫旧部密报,谢渊自掌玄夜卫后,每月遣亲信入南宫三次,所赠之物远‘尽孝’之礼,更与太上皇密谈‘复位’之事”
,末尾还附“证人”
姓名,标注为“南宫守门校尉李某”
。
他指尖抚过“谋逆不轨”
四字,只觉一股寒意从心底升起——这劾章看似“风闻奏事”
,实则句句直指死罪,且“证人”
李某早已被周显革职,显然是李嵩、周显暗中操纵御史捏造的罪名。
“王昱是李嵩的门生,”
秦飞压低声音道,“属下查到,他昨日曾入吏部衙署见李嵩,今日一早就递了劾章。
周显还命人在京师散布流言,说‘谢太保要借太上皇复位揽权’,如今街头巷尾都在议论,人心浮动。”
谢渊放下劾章,目光扫过案上的边军粮饷文书——宣府卫近日雪灾,粮饷短缺,若此时因弹劾之事分心,恐生边患。
他深吸一口气:“秦飞,你即刻去查‘证人’李某的下落,若能找到他,便可揭穿劾章的谎言;另外,命玄夜卫北司加强京师巡逻,严禁散布流言者,稳定民心。”
“属下明白!”
秦飞领命而去,谢渊刚想传杨武商议对策,兵部侍郎杨武已匆匆赶来,手中拿着一份急报:“太保,山东巡抚递来奏疏,言‘王昱的劾章已传到山东,生员们群情激愤,欲入京请愿为您辩白’;但李嵩已命吏部下文,严禁各地巡抚‘妄议台谏劾章’,违者降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