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恳辞太保荣衔疏(2 / 2)
轻而谤息,位卑而祸远,既可以安臣之心,亦可以安朝局之势。
且太保之职,本以辅导东宫、保护圣躬为要。
今东宫未立,圣躬康泰,此职之要,暂可缓也;而九边烽火频传,瓦剌窥伺于北,倭寇骚扰于南,兵部之责,刻不容缓。
臣若辞去太保,即可专心于兵部之事:整饬宣府、大同之防,补足边军之粮饷,督造火器之坚利,训练士卒之精锐。
昔元兴帝时,兵部尚书于谦(此处借原型呼应,符合设定逻辑)辞去少保之衔,专心整军,终成“北京保卫战”
之功;臣虽不才,愿效其法,以兵部一职,尽臣之力,护我大吴之边疆。
中股
臣又闻,“忠臣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
。
今陛下春秋鼎盛,英明果决,非需太保“辅导”
之时也;群臣之中,不乏德望兼备者,如皇叔萧栎,仁厚而有才干,忠贞而有谋略,若以萧栎为太保,必能称此职、当此任。
臣若辞去,而以萧栎代之,则上合天意,下顺民心,于国于君,皆为有益。
臣非敢荐人以自代,乃为国家计,为陛下计也。
昔汉之萧何,功盖天下,而屡请辞相国之职,以避高祖之忌;唐之郭子仪,勋高盖世,而数辞太尉之衔,以安代宗之心。
此皆“知止不殆”
之明哲,“功成身退”
之典范。
臣虽无萧何、郭子仪之功,然臣之愿,与萧何、郭子仪同也。
《易》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臣今之位,已至“亢龙”
之势,若不引退,必致“有悔”
之局。
陛下若准臣所请,则臣可安于兵部之职,专心任事;若不准臣所请,则臣必惶惶不可终日,恐终致误国之罪。
后股
臣自束读书,即慕“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之愿;及登仕途,更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誓。
德佑初年,陛下北狩,京师危急,臣以兵部侍郎之职,督率军民,坚守德胜门,击退瓦剌之兵,非为邀功,乃为报国也;及陛下复位,臣蒙恩晋爵,非为富贵,乃为尽忠也。
今请辞太保,非为弃职,乃为更好地尽忠也——臣愿以兵部尚书之职,守边疆、整军务、护民生,虽粉身碎骨,亦在所不辞。
若陛下不准臣辞,则臣有三请:一请陛下减臣之权,罢御史大夫之职;二请陛下分臣之事,以兵部侍郎杨武协理军政;三请陛下择贤代之,以萧栎或其他德望之臣任太保。
如此,则臣可专心兵部,不致兼顾不暇;朝局可安,不致因臣权重而生乱。
然臣之至愿,仍在辞去太保,专任一职,以效犬马之劳。
束股
伏望陛下鉴臣愚诚,察臣苦衷,准臣辞去太保之衔。
臣当以兵部尚书之职,恪尽职守,整饬边防,劾治奸佞,为陛下守护疆土,为大吴中兴尽力。
臣之忠,可昭日月;臣之心,可对天地。
若臣有一字之虚、一言之伪,甘受欺君之罪,伏斧钺而无憾。
臣无任惶悚待命之至!
谨奏。
正一品太保兼兵部尚书臣谢渊
成武三年秋九月
hai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