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帝王自有平衡策岂为虚名动甲兵(1 / 5)

加入书签

卷语

《大吴帝纪?成武卷》载:“成武二年冬,瓦剌再犯德胜门,京营中左卫指挥使私议弃城,吏部尚书李嵩暗纵之。

成武帝萧栎接玄夜卫密报,召百官议事,颁《京师防卫铁血条规》:‘临阵后退者斩,私议弃城者族’,令亲兵血印为证。

时李嵩及旧党以‘条规过苛’谏阻,栎斥而不罪,仅罚嵩俸三月,令其‘戴罪整肃吏部’;又密令玄夜卫监控太上皇萧桓府第,掣肘兵部尚书谢渊兵权,以‘制衡之术’稳朝堂。

条规既行,京营震肃,瓦剌暂退,而帝之权术,已隐然控驭全局。”

此颁规之事,非仅“立威护城”

之举,实为成武帝“平衡新旧、压制皇权、控驭臣下”

的权谋实践——留李嵩以牵文官集团,掣谢渊以防兵权独大,监萧桓以固帝位,三者环环相扣,显帝王心术之深。

今唯以萧栎视角,述其半日决策中“利用与制衡”

之细节,显权术之巧、博弈之烈、控局之稳。

德胜烽烟逼帝城,条规血印镇军情。

宽宥旧党藏权术,牵制元勋显制衡。

不斩嵩僚留后用,暂容桓邸待时清。

帝王自有平衡策,岂为虚名动甲兵。

奉天殿的烛火忽明忽暗,萧栎指尖摩挲着秦飞递来的两封密报,指节泛白。

第一封是京营密探所呈:“中左卫指挥使王某与理刑院小吏密会,称‘李尚书许南迁后荐兵部侍郎’,帐内有逃路地图。”

第二封是玄夜卫北司所报:“太上皇萧桓近日频召旧臣入宫,赠‘元兴帝御笔’为信物,似有联络之意。”

两封密报叠在一起,像两块石头压在他心头——外有瓦剌叩关,内有旧党煽乱、太上皇窥伺,稍有不慎,便是帝位动摇。

案侧还摆着谢渊的《兵权调度奏疏》,请“暂统京营五营及宣府卫援军”

,字里行间皆是忠勇,却也透着兵权集中的隐忧。

萧栎想起永熙帝临终嘱托“防权臣、防宗室”

,心中已有定数:李嵩虽纵党乱军,却掌吏部多年,旧党根基深厚,杀之则文官集团大乱,易为萧桓所乘;谢渊虽忠,却需留李嵩为掣肘,防其兵权独大;至于萧桓,需借李嵩旧党监视,再以条规立威震慑,三管齐下,方得平衡。

殿外传来太监唱喏:“百官至——”

萧栎将密报藏入龙椅暗格,整了整龙袍,目光沉凝如渊——今日议事,既要颁规立威,又要留有余地;既要斥退乱议,又不能斩尽旧党,这分寸,需拿捏得丝毫不差。

百官列于丹陛之下,李嵩站在吏部列,绯色官袍熨帖平整,却掩不住眼神中的慌乱;谢渊左臂缠绷带,甲胄上沾着尘土,神色坚毅;玄夜卫指挥使周显立在殿角,如影子般沉默,随时等候指令。

萧栎开门见山,将中左卫私议弃城的密报掷于案上:“王某私绘逃图,煽惑军心,诸卿以为当如何处置?”

谢渊上前一步:“陛下,当斩王某及同党,悬九门,以儆效尤!”

秦飞亦附议:“臣请拘李嵩问罪,其纵容门生,难辞其咎!”

殿内忠良官员纷纷响应,声震殿宇。

李嵩脸色惨白,“扑通”

跪地:“陛下,臣不知王某谋逆,求陛下明察!”

旧党官员亦纷纷跪下,齐呼“请陛下从轻落”

萧栎目光扫过跪伏的旧党,又看向谢渊与秦飞,缓缓开口:“王某罪证确凿,即斩!

其同党理刑院小吏三人,流放三千里。”

话音刚落,亲兵拖走哭喊的小吏,殿内瞬间寂静。

李嵩松了口气,却听萧栎话锋一转:“李嵩,你掌吏部,失察门生,本当重罚。

但念你整肃吏治多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