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枝覆琼瑶凝傲骨影摇残烛忆前踪(4 / 5)

加入书签

良的心意,藏着中兴的希望。

夜深了,萧桓躺在床上,手握着《大吴祖制录》,书中的炭灰包硌着掌心,却让他格外安心。

梦中,他回到了京师的奉天殿,那大臣捧着北伐胜利的捷报,站在殿中,身后跟着秦飞、岳谦,殿外的梅树开得正艳,百姓们在宫外欢呼“大吴万岁”

他走到殿壁前,题下“中兴有日,忠良不负”

,字迹与南宫的题诗相映,像一道跨越时空的誓言。

醒来时,窗外的梅树已被晨光染亮,花瓣上的雪霜映着朝阳,泛着金色的光泽。

萧桓起身走到殿壁前,望着自己题的诗,忽然觉得这南宫的困厄,竟成了他辨忠奸、明己志的契机——若未经历这一切,他或许仍会犹豫,仍会被奸佞蒙蔽;如今,他却能如这寒梅,在霜雪中坚守,在困境中盼望着中兴的曙光。

辰时已过,玄夜卫的传信兵送来秦飞的回信:“臣已将张文、陈忠罪证呈新帝,新帝令刑部择日审讯;那大臣闻太上皇题诗,亦在安定门城楼题‘梅开霜雪后,兵胜漠北时’,以相和。

北伐粮饷已备齐,臣与那大臣计议,下月便可出兵。”

萧桓握着回信,指尖微微颤抖——北伐的日子定了,归京的日子近了,忠良的心意,他收到了;他的敬意,忠良也收到了。

他走到梅树下,折下一枝带苞的梅枝,插在案上的瓷瓶里——瓷瓶是永熙帝当年赐的,虽有裂纹,却仍透着温润的光泽。

梅枝映着残烛,在案上投下疏影,像一幅淡淡的墨画,画里有梅的傲骨,有忠良的风骨,有中兴的希望。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缝,落在梅枝上,花苞又绽放了几朵,粉白的花瓣透着浅红,在殿内添了几分生机。

萧桓坐在案前,重新翻开《大吴祖制录》,在“臣直则国兴”

的批注旁,用炭灰写下“君忆则臣安”

——当年那大臣直谏,是为社稷;如今他忆念忠良,是为安臣心;君臣相知,方能共渡难关,共兴大吴。

殿外的侍卫仍在巡逻,却没了往日的嚣张,显是知道李嵩党羽气数将尽,心中慌乱。

萧桓望着窗外的梅树,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寒梅终将傲雪绽放,忠良终将得偿所愿,大吴终将迎来中兴,这一切,都已不远。

片尾

南宫的暮色再次降临,殿壁上的题诗在残烛下泛着浅灰的光泽,案上的梅枝仍有花苞待放,透着生机。

萧桓坐在案前,握着秦飞的回信,指尖反复摩挲着“北伐下月出兵”

的字句,眼中满是期盼——盼着北伐胜利,盼着奸佞伏法,盼着归京之日,与那大臣、秦飞、岳谦共赏京师的寒梅,共话中兴的荣光。

窗外的梅树在寒风中轻轻摇曳,花瓣虽覆雪霜,却仍傲立枝头,像在呼应殿内的期盼。

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带着梅的清香,吹在萧桓的脸上,暖意融融——这香气,是忠良的风骨,是百姓的希望,是大吴中兴的预兆。

萧桓起身走到殿壁前,再次抚摸题诗的字句,心中默念:“梅开有时,中兴有期;忠良不负,社稷无虞。”

这字句,是他困厄中的坚守,是他对忠良的敬意,更是他对大吴未来的誓言。

卷尾语

大吴太上皇南宫赏梅题壁半日,非仅“触景题诗”

之事,实为“忆忠良、明己志、寄中兴”

的精神升华。

从赏梅悟“傲骨如忠”

之喻,到忆朝堂“斥南迁”

之骨;从题诗寄“敬忠念良”

之情,到盼北伐“清奸中兴”

之期;从藏炭灰“珍忠良意”

之切,到收回信“知北伐近”

之慰,萧桓之心路,映照着大吴危局下“皇室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